一碗制作好的太和板面(图片来源:太和县政府网站) 今年5月,一条关于太和板面店的视频在网上走红,来自太和的高文彬在西藏墨脱县开了一家板面店,吸引着周围居民和过路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感受这份来自安徽的美食。 如今,这一碗面条已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不论是塞北边陲还是南国海滨,蒸腾的锅气、诱人的面香,不仅连接了在外地游子的心,更成为了一张最好的城市名片。 一碗醇香劲道的面,为何会如此诱人,又如何成为富民强县的好抓手? 一碗面从街边小吃到“富民密码” “一碗好的面条,要汤清、面白、辣椒红和菜绿。”在太和县的一家板面店里,太和板面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巍正在案板前摔打着面条,一根根面剂子在他手中被拉长拉宽,再经过反复用力摔打,变成了根根分明,劲道爽滑的板面。煮熟捞出后浇上熬好的汤汁,配上焯过水的蔬菜,一碗香气诱人的板面就出锅了。 板面是皖北面食的代表之一,由于它起源于阜阳市太和县,又在案板上反复摔打而成,故名“太和板面”,一碗面条蕴藏着豪爽实在的北方风味,很快走出太和遍布全国。如同沙县小吃、隆江猪脚饭一样,不论在什么地方,板面前面大多会冠以“太和”两字,这个人口超百万的皖北县城,也因这一碗面而闻名全国,形成“有烟火处就有太和板面”的市场格局。 在李巍揉制板面的时候,身边有十多位学员正在仔细观摩学习。为了让太和板面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李巍创办了太和县板面职业培训学校,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这里,他将自己多年钻研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从2019年起我就开始免费带徒弟,加上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补贴,这些年来我带出了2000多名学员。从面的制作到汤料熬制,我都无偿教给他们,甚至连我的店名,只要给我打个电话,我都可以让他们无偿使用。”李巍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将板面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普通人学一门谋生的手艺。“这些学员带着手艺走遍大江南北,只要能吃苦,年净收入超过十万元不成问题。” 1993年,单杰从太和县来到哈尔滨开起了板面馆,注册了“秋豪单记”的商标,由中央厨房熬料配货,统一口味标准,“秋豪单记”板面由此发展为连锁经营。目前,秋豪单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有连锁经营店20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 一碗面里寄托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带动就业的规模更是不可忽视。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太和板面已形成拥有超过7万家门店、10万从业人员、年销售收入约200亿元的庞大产业网络,其中大多为太和籍劳动者,从夫妻小店到连锁品牌,构建起“一技在手、就业不愁”的民生图景,成为县域劳务输出转型典范。 一碗面从田间地头到三产融合 一碗热气腾腾的板面,背后串联起面、肉、料、菜这四大产业。近年来,随着太和板面的不断“扩容”,太和县已经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太和县“太和板面”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陈峰介绍,目前太和县有专用小麦种植有150万亩,肉牛养殖26万头,还有28万亩辣椒、2.5万亩小青菜,专用种植、养殖,保证了对源头质量有严格把控,是“小产品”成就“大产业”的典型代表。 光有一产还不够,如何用“工业锅”做出“农业菜”,力争以工业化思维串联上下游产业,让田间原料经标准化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打造出一条有地域特色富民产业链,也是太和县近年来正在努力着手解决的问题。 2024年,太和县政协提交了一份《太和板面产业发展视察报告》中提到,太和板面有基础无产业,全县虽有20余家板面加工企业,但存在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市场影响力小等问题。就在同一年,太和县成立了“‘太和板面’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希望能攥紧拳头,打出一套补链强链延链的“组合拳”。 太和县派出专班前往福建三明、广西柳州等地进行考察,这给陈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柳州专门为螺蛳粉建了一个产业园,将上下游产业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年产值可达700—800亿元。”同年10月,太和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太和县板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通知,要推动“太和板面”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以实现一二三产的同步协调发展,其中一条就是要推动建设太和板面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并要做培育出龙头企业形成带动效应,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也随即成立。 在位于太和县经开区的安徽五源食品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盒盒速食太和板面正在从流水线上生产出。公司生产副总张丽介绍说,车间从第一步和面到最终包装成盒全部采用流水线作业,单班可生产处10吨板面,只需要不到10名员工就可操作。“和市面上常见的油炸方便面不同,我们生产的板面是采用蒸煮后烘干的做法,全程无油炸,调料包也是自己配置的,更加干净健康,用开水冲泡5分钟就可以食用,很多人评价都是‘吃出了堂食的感觉’。”据介绍,这条流水线从去年下半年投产至今,产品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产值已近7000万。 一碗面,从地方美食到城市IP 2024年1月,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中央美食城门口,一个印有“哈市冰城雪漫天,太和板面暖心间”的牌子摆在门口,一群阜阳人走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免费请大家品尝1000多份板面,许多游客品尝到免费的板面纷纷点赞。这是在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太和板面商会联系单杰做的一次推广活动。 从之前的淄博烧烤到近期的荣昌卤鹅,一份美食,往往能带动一个城市的“出圈”,从而带动当地的文旅产业。如何用品牌思维来做好太和板面,进而将其打造成城市IP,也是太和板面在发展中所着力解决的问题。 “太和板面曾经是‘千人千面’,每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汤料配方,这既是魅力所在,但也不利于太和板面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太和板面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巍告诉记者,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太和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监事。 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陈峰介绍,当地政府部门指导太和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出台了《太和板面产业地方标准》,围绕原料生产、板面制作、汤料烹饪等环节推进标准制定。注册“太和板面”公共品牌商标,打造易识别易推广的太和板面IP形象,制定《公共品牌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免费授权给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创业者使用。提出“六统一、两集中”的品牌建设模式: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制作工艺等,同时集中品牌宣传和文化挖掘。同时要加快推进“板面美食地标城市”建设,推广弘扬“太和板面”文化。 同时,太和县还加强技能培训,县里成立两家板面培训学校,累计培训2100人,支持行业人员参与全国性技能比赛。2024年,该县板面师傅斩获全国面食大赛金奖、“中华美食荟·金厨菜品展示交流邀请赛”金厨金奖,将太和板面推向更高的表演舞台。 “希望一碗太和板面能越走越远,成为这座城市的标识”。在采访中,李巍这样告诉记者。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