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颍上县八里河、管仲老街·春秋里等景区游人如织。一个身着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忙着指路疏导,连水也顾不上喝。这名略带异乡口音、待人热忱的中年女子,是远嫁颍上二十余年的云南哈尼族媳妇李玲。因常年坚持公益、扶助弱势群体,她被乡邻亲切称为“好人李大姐”,并于去年获评“颍上好人”。 哈尼族姑娘远嫁颍上 10月12日9时许,记者在八里河镇东十八里铺社区的一处小院见到了李玲,她正采摘门前树上的柿子。“自家种的,熟透了,你也尝尝?”她递来一个柿子,笑容质朴。 在社区,李玲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一有空,她就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和邻家孩子。 “来到颍上,纯属意外。”李玲说。1999年夏天,20出头的她在云南玉溪老家的芒果地里干活,看见一群电力工人路过,便停下活计,热情地挥了挥手。人群中,一名来自颍上的小伙赵猛,一眼看中了俏丽大方的她。他托工友打听,最终与李玲相识。近一年相处后,李玲被这名淳朴的皖北青年打动,决定远嫁颍上。 从山水秀丽的玉溪来到颍上,李玲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念头,跟着邻里学种庄稼,慢慢适应皖北生活。为补贴家用,她又在八里河景区摆起小吃摊,卖云南米线、凉皮凉面,用双手撑起小家。 点滴善举融入日常生活 随着景区名气渐长,来找李玲问路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她总是热情相助,渐渐地,“八里河有位热心的哈尼族大姐”这一消息在当地公益圈传开。 两年前,经朋友介绍,李玲加入了颍上红雨伞志愿者协会。她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去当地养老院为老人理发。看着老人们修剪后容光焕发的笑脸,李玲深受感染,现场清唱了一段家乡山歌,赢得满堂掌声。 旅游淡季时,小吃摊常会剩下一些食材。李玲从不将食材隔夜继续出售,而是带回家分给左邻右舍,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让更多人分享她一天的收获与快乐。 两年前,得知颍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需要志愿者,她立即报名。为更好地服务市民,她从零学习交通引导知识,向交警请教手势,苦练普通话,多次请乡亲和志愿者帮忙纠正,很快掌握了一口流利的“阜普”。如今她常身穿红马甲,手持小红旗,在路口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耐心引导交通。 三年前一段“好米换坏米”的故事,至今仍被社区邻里传为美谈。当时一位老人赶集回家,行至李玲家附近时不慎翻车,米面掉进水沟,浑身是泥。李玲立即将老人扶回家中,端上热饭,找来干净衣服,还悄悄用自家刚买的好米换掉老人被污水泡坏的米。“别难过,这点米不算啥。”她轻声安慰,让老人感动不已。 “别人有难扶一把,别人落后拉一把。”这是李玲常挂在嘴边的话。 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但她多年来始终积极参与社会爱心活动:为白血病患者捐款,为抗洪抢险捐钱捐物,给志愿者送军用挎包……此外,爱心助学、护送高考生、温暖助农等凡人善举,已融入她的日常生活。“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点滴相助,既能给别人带来希望,自己心里也感到温暖。”她表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