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抗战时期阜阳文化坚守与全民动员

2025-9-8 16:0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749| 评论: 0|原作者: 梁家贵 常欣瑜|来自: 阜阳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文化人士、流亡师生及文化机构迁入阜阳,推动了阜阳及周边地区文艺演出、报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凝聚了社会各界人士团结抗战的精气神,提振了抗日军民士气,阜阳因此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性中心,不仅彰显了文化坚守与精神抗战的重要作用,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阜阳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阜阳及周边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

  军事力量强大 提供有力保障

  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抗日战争时期阜阳及周边地区文化坚守与精神抗战提供了必要空间和有力保障。以阜阳为中心的皖西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基本上无险可守,但全面抗战八年期间始终未沦陷,被称为“大前线的后方”,阜阳民间有“日不过颍”之说,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军事力量相对强大。共产党方面,组建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在阜阳北面建立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至1939年11月,已有3个主力团、3个总队,连同地方武装达1.2万余人;至1940年6月,仅六支队就发展到1.9万余人,有力屏障了阜阳及周边地区。国民党方面,驻守阜阳的主要有九十二军、五十一军、十一路军五十六师、八十五军李楚瀛部和骑兵第二军廖运泽部等国民党正规军,以及阜阳县人民自卫军(后改为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三路军)、后备队、保安总队(后改为国民兵团)等地方武装。二是阜阳人民同仇敌忾。1939年3月29日,阜阳各界代表在刘武穆公祠举行公祭,表达誓死抗战决心。期间,由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简称“安徽动委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抗日救亡活动,激发了民众抗日热情,有力支持了阜阳抗战。同时,阜阳又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前方”,曾遭日军数次进犯、20余次轰炸。正是各方力量同仇敌忾、英勇抵抗,以及阜阳人民付出巨大牺牲,才换来了全面抗战期间阜阳及周边地区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文艺活动丰富 号召民众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阜阳及周边地区的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多彩,以艺术唤醒民众,吹响了全民抗战号角。1938年冬成立的阜阳抗战艺术社活动范围不仅在阜阳、涡阳、亳县、界首、蒙城、颍上等地,还经常到皖西及河南等地演出宣传。演出歌曲主要有《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抗战进行曲》《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保卫大别山》《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大刀进行曲》《大路歌》《你看战斗机飞在阳光下》以及自编《旗正飘飘》《你们要救国不要忘了我》等60多首。剧目主要有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话剧《三江好》《马百计》和爱国剧《前夜》《梅娘曲》(又名《回春之曲》)和大型反封建话剧《雷雨》和自编自演的大型爱国话剧《民族万岁》等20多个剧目。阜阳抗战艺术社还编辑发行《抗战艺术》《抗战歌集》《抗战画报》,有效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支持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倡导“文章下乡”“文章入伍”,鼓励进步作家、诗人和戏剧家组织战地访问团、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深入前线,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著名诗人臧克家、著名作家姚雪垠来到阜阳,开展抗战宣传和抗战文艺指导活动。臧克家创作了《我们相会在阜阳》《过阜阳》等诗篇。这些文艺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危机紧密相连,赢得社会各界赞誉和支持,为阜阳及周边地区人民抗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力量。

  报业发展迅速 动员抗日救亡

  抗日战争时期阜阳报业发展迅速,宣传抗战、凝聚共识,擎起文化坚守的旗帜。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阜阳及周边地区发行报纸达十几种,主要有《阜阳话报》《午报》《动员报》《前哨报》《淮上新报》《颍川日报》《太和动员导报》《重建日报》等。这些报纸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突出宣传抗日救亡。例如,创刊于1939年末的《阜阳话报》, 其办报宗旨就是“动员民众宣传抗日”。由于使用的是白话文,所以名为《阜阳话报》。该报文字口语化,通俗易懂,编排灵活, 图文并茂,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加之报道抗日救亡, 旗帜鲜明, 受到读者好评。中国共产党有力推动了阜阳报业发展,不仅通过安徽省动委会鼓励各界办报,而且共产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积极为报纸投稿,确保了报纸突出宣传抗日救亡这一主题。例如,《太和动员导报》的宗旨是加强抗日宣传, 进一步动员民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国内外新闻则主要报道中国抗日战争和苏联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战况,而占版面最多的是地方新闻,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以及支援抗日前线的消息。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创办报纸宣传党的政策及抗日救亡。例如,被誉为彭雪枫师长“三件宝”之一的《拂晓报》的影响力广泛辐射至包括阜阳在内的周边国统区。通过秘密发行网络、进步人士传阅等方式,《拂晓报》(以及其通俗版《老百姓》)在阜阳知识青年、爱国人士中广泛流传,传播中共抗战主张、报道敌后战场胜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进而转变为抗日救亡的强大政治动员力。

  发展教育事业 培育抗战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阜阳教育业发展较快,在战乱中传承文明火种,培育抗日人才,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基石。全面抗战爆发前的阜阳及周边地区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抗战爆发后,大批学校迁入阜阳,仅由鲁苏两省迁入的学校就有山东省立第一临时中学(简称“鲁一临中”)、山东省立第二临时中学(简称“鲁二临中”)、山东省立第二临时师范、江苏省立成志中学、江苏私立徐州中学、江苏私立鼎铭中学等,有力推动了阜阳及周边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例如,界首三镇在全面抗战前仅有两所小学和一些私塾,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仅出现一定数量的儿童教养院、小学、中学,还建立了两所简易师范学校。为解决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问题,1943年,国民党山东省流亡政府在阜阳成立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设文组、理组两个专科,最初仅招收山东学生,后在国民党阜阳县政府、阜阳教育界人士争取下,抗战后期招收了100多名安徽学生。1939年1月,阜阳“动委会”创办“阜阳抗战中学”,由著名爱国人士任崇高担任教务主任,实际履行校长职权。阜阳抗战中学聘请共产党员任教,培养抗战人才。同年5月,中共皖北特委在该校成立,并以该校作为抗日宣传和人才培养的中心,选派优秀党员和进步人士任教,招收沦陷区青年,号召学生积极参与救亡活动,有力推动了阜阳及周边地区抗日运动深入发展。抗战时期阜阳及周边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适龄青年上学问题,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师范专业毕业生,有力推动了阜阳及周边地区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稳定了抗战大后方,有力支持了抗战。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阜阳抗战中学为大量不愿受日伪奴化教育的青年提供了求学机会,坚定了民众抗战信念,增强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舆论和人才基础,许多学生后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革命骨干,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阜阳作为皖北重镇,虽非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核心,但通过文化坚守与精神动员,在凝聚民心、支援前线、培养抗战人才、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抗战,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中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抗战精神提供了本土化范例。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