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华医学会第29次眼科学术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分享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的两大革命性转变:从“复明”到“提质”的诊疗理念飞跃,以及向“绿色低碳”手术室迈进的时代倡议,为未来眼科手术的发展描绘了新蓝图。 从“看得见”到“看得好” 手术指征发生需求性变革 据2022年WHO相关报告,全球约9500万人因白内障导致视力损伤,其中1700万人失明。中国60岁人口到2050年将翻番,老龄化因素导致中国白内障患病率增长的占比将达到73%以上。 传统诊疗观念中,患者必须等到白内障“长熟”、视力降至0.1或0.3以下才建议手术。然而,随着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飞速发展,白内障手术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 “核心转变在于,从关注‘视力’转向关注‘视功能’。”姚克说,只要患者感受到视觉功能下降并影响到生活质量,如白天畏光、夜间视力差、看东西有眩光重影等,即便视力表检查结果尚可,也可作为手术指征。与此同时,高端人工晶状体不断更新迭代,使得白内障患者术后同时拥有优质的远、中、近全程视力的愿望成为现实。 这一转变的底气,还离不开术前、术中高精度技术的支持。“OCT、视觉质量分析、人工智能(AI)辅助生物测量等高科技手段,以及术中飞秒激光辅助技术和超声乳化主动流体系统等,都极大提升了手术的可预测性和精准度。”姚克表示,医生可以更有信心地告诉患者,手术后不仅能摘除白内障,更能将整体视功能提升至高水平。 建绿色低碳手术室 努力实现“零污染” 抛开眼科技术本身,姚克以国际视角,提出关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新倡议——建设“绿色低碳手术室”。 当前,为严格防控感染,手术普遍大量使用一次性耗材,包括手术衣、手术包、各种器械甚至刀具。以全国每年超500万例白内障手术来计算,产生的医疗浪费和塑料污染不可估量。 “美国、欧洲的眼科学界已率先成立联盟,推动碳中和手术室。今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应邀也已加入这一国际联盟。”姚克介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科学评估并减少不必要的“一次性”浪费,推广可重复消毒使用的优质医疗器械和手术衣。同时,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应建立基于性能检测而非强制年限的报废标准。 “不要走西方‘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白内障手术的目标,不仅应追求‘零并发症’,还应努力实现‘零污染’。”姚克坚信,这是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方向,在“个性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之下,眼科必将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 据《钱江晚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