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记者在现场】雨口夺粮记

2025-10-13 08:51|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71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刘辉 文/ 摄|来自: 阜阳日报

  “天气预报说过两天又有雨水,只要农机能下地,就赶紧收割。”10月10日,在太和县城关镇的一块农田里,种粮大户常兴铎眉头拧成了疙瘩。

  经过连续多天的阴雨,成熟的玉米秆在湿地里微微倾斜。他随手剥开一个玉米的苞叶,露出的金黄玉米籽粒颗颗饱满却泛着潮气。

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轰隆”声中,3台收割机的拨禾轮快速转动,玉米秆被整齐地卷入机身,摘穗、剥皮、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金黄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进路旁的运输车里。

  “老常,南边地块里收割机车轮陷地里了。”上午10时,一名农机手的呼喊声打破了田间的节奏。常兴铎踩着泥跑过去,只见一辆收割机的右前轮陷入土坑,后轮不停打滑。

  他迅速指挥正在作业的收割机前来支援,自己则弯腰清理缠绕在车轮间的玉米秸秆。很快,在牵引绳的拉拽下,熄火趴窝的收割机重新启动。一番忙活下来,常兴铎的裤腿已经沾满泥水。

  为了提高效率,常兴铎提前规划农机转场路线,将自家流转的2400亩地块划分成不同的作业区,每台农机都配备有专门的运输车,可迅速将收获的玉米就近送往烘干点。

  “穿梭的农机缩短了转运时间,避免玉米霉变损失。”常兴铎说,以前人工收玉米,一亩地要花大半天,如今一台“铁牛”一天能收一二百亩,“这效率是以前不敢想的。”

  临近中午,天空愈发阴沉。常兴铎忙个不停,既要跟农机手沟通各地块的收割进度,也要帮其他农户做好作业机具调度。

烘干粮食


  12时许,第一批满载玉米的运输车抵达附近的烘干点——太和县朝夕种植专业合作社。

  烘干点里一片繁忙,3台大型烘干机全速运转,含水量超25%的潮玉米通过传送带送入设备,经过热风烘干、清理筛选等工序,潮玉米很快就能变成含水量14%的干玉米,从另一端倾泻而出。

  为了帮助种粮户抢收抢烘,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公布了237个粮食烘干中心(烘干点)的相关信息,这里就是其中一个。

  合作社负责人李海波介绍,为应对阴雨天气,他们提前检修所有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3台设备同时运行,一天可烘干700吨玉米,解决了种植户难晒粮的燃眉之急。

  “这些玉米烘干后就可以直接入库。”常兴铎走到监控屏前,看着烘干机的运行数据,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以前晒粮靠天,遇到阴雨天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发霉。”常兴铎感慨,如今有了大马力农机和智能烘干设备,还有四情监测智慧平台提前预警墒情,心里踏实多了。

  晚上7时,最后一台收割机驶出田间,一天下来抢收的500多亩玉米全部送到烘干点。

  此时,第一批次玉米完成烘干入库,金黄的玉米堆成小山。常兴铎摸了摸金黄的籽粒,他知道,雨口夺粮,成了。

  正如常兴铎所料,截至10月12日下午,他家玉米已基本收获完毕。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