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城地,骆寨园,回头再看丁寨田”——这句在阜南民间流传千年的谚语,道出了王化镇万沟村丁寨自然村的独特魅力。这片被称为“富陂故地”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长粒红米,曾被当作贡品献给皇室。如今,这粒承载着乡村振兴新希望的“金种子”,正通过电商直播品牌化运营,在村干部与村民手中焕发新生。 民谣里的丁寨红米 11月13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万沟村文化广场上已响起木锨翻动谷物的“沙沙”声。村党总支书记庞坤和村民一起,将刚收割脱粒的红贡米均匀摊开晾晒。“这米娇贵,得趁好天气赶紧翻晒,不然容易捂出霉点。”金黄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谷粒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特有的清甜。 记者走上前,捻起一粒,剥开外壳,朱红色的米粒圆润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放入口中轻嚼,有股清甜在舌尖散开。 “丁寨村人祖祖辈辈种红米。”庞坤介绍,“这红米是俺村的宝贝,煮出的米饭红亮亮的,入口软糯还带着嚼劲,最绝的是煮粥——盛在碗里即便高出碗口半寸,也不会往下滴,就像‘站’在碗里似的。”他边说边比划,“等粥放凉一会儿,表面会结一层薄薄的米油,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嘴里,满口香糯,咽下去还留着回甘。没等这层吃完,粥上面又会结新的米油,这样反复三次,一碗粥就见了底。” 正因如此,“丁寨红米粥能长三层油”的说法,在当地流传了不知多少代,就像村里老人都会唱的民谣:“一家做饭十家香,十家做饭香满庄。” 小红米曾为贡品 丁寨村人种植红米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阜南文史资料》(第一辑)中记载:“富陂,汉旧县。县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短短十余字,印证了汉朝时期此地已是稻米产区。如今,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诙谐的歇后语:“羊羔装在口袋里,一倒(稻)一咩(麦)”,生动勾勒出昔日丁寨“稻麦满仓、物产丰饶”的图景。 而丁寨红米“贡米”的美名,在《阜南文史资料》中有详细记载:清乾隆年间,颍州州官奉命巡查属地,途经丁寨村时,恰逢村民家中煮红米粥。浓郁的香气飘出墙外,引得州官驻足询问。村民热情邀请其进屋品尝,一碗热粥下肚,州官连连称赞“此米乃米中珍品。”离开时,他精选五十斤红米,装入特制的锦盒,快马加鞭送往京城,献给乾隆皇帝。自此,丁寨红米便成为当地历代官员敬献朝廷的指定贡品,因丁寨古属富陂地域,这粒红米也被冠以“富陂贡米”的称号。 秘密藏在土壤里 “为啥别的地方种不出咱丁寨这样的红米?秘密全在脚下的土里头。”庞坤蹲下身,用手抓起一把田土,道出了土壤的三个“神奇特性”:第一个是“夜潮”,即便在干旱时节,白天太阳把地面晒得滚烫,到了夜间,土壤深处的湿气会慢慢往上渗,第二天清晨摸上去还是湿润的,庄稼根系能持续吸收水分,长势从不衰败;第二个是“松软”,丁寨的土壤肥力充沛却不黏腻,用脚踩上去松松软软;最令人称奇的,是土壤的“驯化”能力——从外地引进的白稻品种在丁寨的田里种植两三年,稻秆就会慢慢变高,米粒的颜色会从纯白逐渐变成淡红、深红。 为了揭开这个“千年谜题”,2021年,万沟村两委专门邀请安徽大学环境物理与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对丁寨稻田土壤和红米进行了专业检测。检测报告显示,丁寨村的土壤中,锂、镁、钙、钡等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周边地区,呈现“天然富集”状态;而种植出的红米中,硒、锰、钾、铜等微量元素含量,更是比普通白米高出30%至50%。 庞坤拿着检测报告,笑着给村民解释:“现在年轻人买米都看营养,咱这红米的‘健康牌’,就是最好的卖点。” 红米“触网”焕新生 2017年,村两委经过多次讨论,决定把红贡米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此前,丁寨村红米种植面积仅几十亩,如今已扩大到近300亩。 产量上来了,销售却犯了难,庞坤想到“触网”,他带着村里的年轻干部学习直播技巧,在直播间里煮一锅红米粥,让网友看红米熬煮的效果。有网友看到红米粥“高出碗口不滴落”的场景,直呼“太神奇”;有网友了解到红米曾是皇家贡品,特意下单“尝一尝皇帝吃过的米”。如今,丁寨村红米直播间的粉丝不断增多,销量不断上升,每斤售价涨到10元。 而丁寨的魅力,远不止红贡米。村部西侧的民俗馆里,陈列着从村民家中征集来的各式老物件:清代的青花瓷碗、民国的陶制酒壶、上百年的犁耙、簸箕、纺车,每一件都承载着丁寨的历史记忆。村内还有一口古井保存完好,井口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靠村集体经济收入打造的万沟农庄,垂钓池、骑马场错落有致,每到周末,都有周边城市的游客来这里体验农耕、品尝红米宴。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扩大红米种植面积,还要把民俗馆、古井、农庄串起来,搞乡村旅游,让游客来了能看红米种植、尝红米美食、体验惬意的农家生活。”庞坤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