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无惧城小,创新则强;不愁资源,实干必兴——界首突围

2025-11-21 08:33|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1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张清林 郭晴晴|来自: 阜阳日报

   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资源,既无山川之利,也无临海之便,却培育出全国最长资源循环产业链,斩获20余项国家级荣誉,跻身全国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界首,凭啥?

  答案,藏在“创新之问”里。

  “不等政策投喂,不靠资源支撑!以创新破局,靠循环立标,用改革扎根。这是界首的突围路。”界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军直言。

  紧扣省委“创新之问”,立足县域实际,界首聚焦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精准突破、激发活力,为阜阳作答贡献界首智慧和力量。

  科创星火何以燎原?

  “创新绝非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这是界首人刻在骨子里的共识,藏着他们吃过的苦、闯过的起伏路。

  皖西北豫东南交界的界首,曾何等风光。

  “小上海”美名传遍大江南北,“南有宁国,北有界首”誉满淮河两岸。沙河王、奇安特,一个个品牌红遍全国,县域经济曾在全省独占鳌头。

  世事变迁,体制转轨,改革深化。曾经的支柱国企,没能跟上时代脚步,停摆倒闭。经济滑坡,跌出前列,荣光不再,迷茫笼罩。

  “守旧必衰,创新方生!”起落之间,界首人幡然醒悟:守成不如破局。

  创新,成了关乎城市存续的必答题。

  这条路,界首走得坚定。

  ——打破思想桎梏。2018年,安徽首家科创委在界首揭牌。“市委即科创委”,书记市长挂帅,延续至今,这不是口号,是硬招。

  ——育强创新主体。企业敢闯,创新才有奔头。3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小苗”,175家高新技术企业做“骨干”,1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当“尖兵”,数量全省县域领先。

  ——攻克“卡脖子”难题。70余项省级攻坚项目落地,南都华铂废旧锂电池处理技术利用率超98%,产能比行业平均水平高60%以上,年减千吨固废。

  ——搭建平台载体。牵手中科大、合工大,累计建成9家院士工作站、21家博士后工作站、19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近70%规上企业有研发机构,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实体化运营。今年以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3亿元,实现图纸变产品,创新有阵地。

  ——引来人才资金。创新“政录企用”等方式,67名高才生扎进车间,“星期六工程师”14个人才团队到界首助力,在阜阳率先开展“人才贷”“助企贷”为创新兜底。

  连续三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7%以上,超全国均值,四年蝉联“中国创新百强县”。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界首创新生态,已然成型。

  界首,科创之火从“星星点点”延伸到“全域燎原”。

  特色产业何以全国标杆?

  连日来,总部位于界首市的安徽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有关并购事宜。

  这家由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与界首市联合设立的公司,主要依托界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立足阜阳、辐射安徽、放眼全国,着力构建全链条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打造长三角标杆、国内领先的资源循环产业集团。

  全省首家省级资源循环产业投资运营平台,缘何花落界首?

  五十年深耕资源循环领域,答案藏在时光里。

  从20世纪70年代走街串巷收废品,到如今全国最大再生铅循环产业园,界首深知:循环不是简单再生,是提质增效,是破圈重生。

  ——智改数转提效率。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车间,“一人一机缝絮片”成过往,智能分拣、数字监控上线。牵手东华大学院士团队,研发“仿鹅绒絮片”打破国外垄断,产量提升30%,订单交付率提高5个百分点。北京冬奥健儿穿的防寒服就是由它作为填充物。眼下,界首市91家企业“两化”融合贯标,拥有5个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13个省级“三首”产品,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超90%。老产业,玩出新花样。

  ——补链强链成闭环。单环节强不算强,怎么串成“闭环链”?界首聚焦“2524”产业发展布局,画出15条细分产业链图谱,缺啥补啥。缺负极材料,引进了晖阳新能源48亿元项目,填补了皖北空白;缺塑料出路,落地中永联集团,改性颗粒变身环保管材;缺锂电池产能,上马南都华拓4GWh项目,年产200万只“界首造”锂电池。“回收—再生—加工—应用”,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环相扣,链条完整。

  ——集群成势占市场。产业集群集聚集成发展效益逐步显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连续五年居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成效评估首位,新能源、新材料产值阜阳第一。再生铅产量占全国1/3,全国每5只动力电池,就有1只“界首造”。

  特色产业挺起脊梁。2024年,界首市循环经济产值322亿元,对该市工业贡献率超75%。

  界首,把“收破烂”做成了“全国标杆”。

  动能续航何以持久?

  如何创造更多“标杆”?小县域,有大格局。界首坚持改革破冰、开放拓路。

  界首的改革,有显示度,更有实效——

  在全省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探索“首席审批师”制度,推动工程建设审批再提速;在全市率先推出“人才贷”,让有才企业不再等“贷”。

  “亩均论英雄”,倒逼低效企业转型,一家再生铜企业技改后,亩均税收从30万元升至62万元。界首成“全省亩均效益领跑县”;国家级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单位”。

  界首的开放,不做“皖北末梢”,要当“长三角与中原双桥头堡”——

  前三季度,扎进长三角、大湾区招商,引来80余亿元省外亿元项目资金。其中,沪苏浙地区占半壁江山;争创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企业“抱团出海”,新增7家进出口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6.44%,总量位居阜阳第二。

  创新有高度,民生有温度。界首的创新,最终落在百姓笑脸上——

  城乡更宜居。科技馆投用、体育中心即将试运营,日均千人研学;G36互通立交将于年底通车,引江济淮二期、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速,2024年城镇化率达51.38%。城市更新,不是盖高楼,是日子更方便。

  乡村更兴旺。壮大“两薯一菌一羊”特色产业,安徽丰絮农业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三蒸三烘”做出甘薯食品,年加工超1万吨,产值破1亿元;6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把“小农户”连进“大市场”,界首获评“全省农产品加工十强县”。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是农民多挣钱。

  民生更有保障。常态开展“2+N”招聘等活动,今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5500余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县通过省级评估;“接诉即办”见实效:大黄镇鸭王村村民想要篮球场,半月建成,成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民生福祉,不是算数据,是心里的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界首突围、出圈的核心密码。”丁军表示,下一步,界首将紧扣“创新之问”,深耕重点产业链,深化改革试点,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界首实践证明:县域答好“创新之问”,无惧城小,创新则强;不愁资源,实干必兴。

  未来的界首,还能闯出新路吗?

  答案,早已写在它赶进度的车间里、丰收的田野中、百姓的笑脸上。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