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擀皮、包饺子……11月21日,农历十月初一,颍东区老庙镇李土桥村养老服务站大院一大早就热闹起来。村民和志愿者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顷刻间便充盈了整个院落。 另一边,村里的礼堂内,锣鼓铿锵,戏韵悠扬,200多位银发老人津津有味地观看着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等待着即将开始的“饺子宴”。 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都会聚到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一碗饺子的“约定”,在这个村子延续了7年。这背后,是邻里守望相助,更是孝善文化的温暖传承。 “饺子宴”的起点,是82岁退休老人范成义7年前的一个想法。 李土桥村有常住人口3579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434人。 2018年,曾在村里的马庄小学执教43年的范成义,发现乡村留守老人精神世界孤寂、文化生活匮乏。“我就想着,得找个办法把他们聚在一块,跟一家人一样,包点饺子、吃个团圆饭,再叙叙话、拉拉家常,更热闹。”范成义说。 于是,范成义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购买包饺子所需的原料,利用村小礼堂邀请全村65岁以上老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范成义的倡议和行动,很快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也积极参与进来。 从那以后,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村里老人们聚在一起吃饺子,成了温暖的“约定”。“一般来讲,一次得有两三百人吃饭。”范成义说。 “你在这庄,他在那庄,之前好多人不认识,现在聚得多了都认识了,初一、十五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很开心。”村民周震侠的话刚落地,李兴珍就接过话茬:“现在我们处得就像亲人一样,要是几天不见,还想得慌呢。” 李土桥村的“饺子宴”,不止满足老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巧妙地与多种活动相结合,将孝善文化的种子播进村民心里。 范成义介绍,为弘扬孝善文化,村里每年都会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少年”“好兄弟”,目前已评出87位“好人”。“在这些‘好人’的影响和示范引领下,村里的婆媳关系更好了,邻里互帮互助的也多了。”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还会借助“饺子宴”契机,组织开展文艺表演等活动。 “节目很多,跳舞的、唱戏的,我们老年人都很喜欢。”村民孙敏说。 如今,“饺子宴”已成了李土桥村每月初一、十五雷打不动的仪式。 村民张华勤说,一到开宴,大家都来这里帮忙,“有搬桌子的、搬椅子的,老老少少,像过年一样。” 志愿者郭锋多次参加“饺子宴”志愿服务,在他看来,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确值得关注,“这次我们拉了几十袋面过来,还捐了一些钱,助力他们开办‘饺子宴’,为村里的养老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李土桥老年协会副会长王标表示,“饺子宴”能坚持7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参与,“我们干劲很大,会一直办下去。 记者手记 7年,100多场“饺子宴”。 从一个人的提议,到一群人的参与、支持。一勺一馅,包进饺子的是无形关怀;一擀一捏,包出来的是和美乡风。 乡村“饺子宴”,像一次次温暖的化学反应,将一个个孤独的老人聚成“一家人”。 一碗碗饺子,不仅暖了当地老人的胃,更聚了村民的心,也绘出了充满民生关怀的幸福新图景。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