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过后,颍州西湖的苏堤层林尽染,冬景静美。 苏堤之名,源自苏轼与颍州的旧缘,承载着后人的怀念。934年前,苏轼担任颍州知州时治理颍州西湖,就曾修筑一道大堤——苏堤。彼时的颍州西湖,让苏轼感慨“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元祐六年(1091)那个春天,苏轼任颍州知州时,距离他的老师欧阳修治理西湖,已经过去42年。 同恩师一样,苏轼对颍州西湖也有很深的感情。 “36岁那年,苏轼曾与弟弟苏辙到颍州看望欧阳修。”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志成说,当时,苏轼就领略到颍州西湖的美景,“他创作的第一首与颍州有关的诗就是《陪欧阳公燕西湖》。” 苏轼到颍州任知州,最心心念念的也是颍州西湖。 但当时秀美的“十里湖面”已有部分干涸,令他无比惋惜。他还写下描写西湖秋涸的诗,讲述把搁浅的鱼用网迁到深水区的故事。 治理颍州西湖,被苏轼提上日程。 曾在杭州担任过通判和知州的他,曾两次疏浚杭州西湖,对此颇有经验。 陆志成介绍,当时,苏轼与好友签书颍州公事赵德麟一起治理颍州西湖,修筑长堤,用来节制湖水流速,扩大湖水容量。同时,疏浚清河,让西湖之水向东可以出白龙沟入颍河,向南经护城河、清河入淮河,为沿岸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他想通过兴利除弊,把颍州西湖建设成为集排涝、灌溉、航运、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典型工程。” 1092年2月,苏轼即将赴任扬州知州时,还对尚未治理好的颍州西湖放心不下。 他曾作《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一诗,以“清夜除灯坐,孤舟擘岸撑”表达离愁别绪。 苏轼走后,赵德麟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一个多月后,赵德麟写诗告知苏轼“湖成”。苏轼欣喜之下,一口气写了三首与颍州西湖有关的诗作为回信。其中,“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一句,更是表达了他愿以扬州的“二十四桥”,换颍州西湖十顷碧波的心情。 治理颍州西湖,只是苏轼为官一方的政绩之一,却给阜阳人民留下了一个可以与杭州西湖媲美的颍州西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