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发烧到39℃,在重症监护室昏迷8天,与病魔较量19天…… 这几个数字,记录着一个年轻女孩死里逃生的经历。 她,就是太和县的小李。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普通人的她,成为安徽省首位治愈的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后,一下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只是,她不喜欢被关注,只希望能够回到以前平静的生活。 或许,这是所有治愈者的想法。 昏迷8天 “一度觉得自己可能不行了” 小李今年21岁,在武汉从事早教工作。 今年1月20日,她照例返乡过节。不同往年的是,她刚到家就开始出现了发热症状,体温一度达到了39℃,还伴有咳嗽。 “一开始,以为是路上受了风寒感冒,在家里吃了感冒药,但就是不见效。”小李说。 1月24日,正值农历大年三十,武汉的疫情已经蔓延到了阜阳。 当别人都在家欢度春节时,她却从当地卫生院转诊到太和县医院隔离治疗。一家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在医院连续打了4天的吊针后,她却依然反复发热、咳嗽。 1月29日,确诊患上新冠肺炎后的小李转到市二院进行隔离治疗。当时,除了咳嗽、发热外,她还出现了气喘等症状。 由于病情严重,小李直接被送到了重症监护室。那时的她,心跳加快,焦虑不安,当晚就出现了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一度觉得自己可能不行了。” 由于病情严重,1月29日晚,医院与小李的家人沟通后,决定对她进行气管插管。 恍惚中,小李觉得有人陆续走进病房,虽然他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头罩,看不清是谁,但是她还是凭借着一丝力气,拽着其中一人的衣角。 “别怕,我们都在你身边。”有人轻声对她说。所幸,插管进行得很顺利。 在重症监护室的负压病房里昏迷了8天,小李才逐渐醒过来。 在这8天里,病区的医护人员对她进行24小时陪护照顾。“当我的意识在一点点恢复后,发现身上插了管子。当时心里还有点害怕,医护人员就在旁边小声安慰我,让我别害怕,别乱动。听了他们的话,我才慢慢平静下来。”小李说。 姐妹痛哭 “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妹妹了” 2月7日,小李成功拔管。 拔管后,她十分想念家人。 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她拨通了姐姐的电话。“喂,姐……”听到小李的声音,姐姐失声痛哭。 原来,之前姐妹二人的最后一个电话是两人在拌嘴吵架,这些天来,小李昏迷不醒,姐姐一直在后悔、自责。周围的人都在谣传小李不在了,“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妹妹了。”那一次,姐妹二人在电话里都哭了起来。 拔管后,小李依旧恐慌、害怕,而且情绪激动,有时会忍不住哭泣。 护士为了安慰她,给她梳头,换干净的衣服,为她播放视频,分散她的注意力。那时,每班都有一名护士专门陪着她,给她进行心理疏导及护理。 慢慢地,她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食欲也明显改善。 2月9日,随着病情的好转,小李终于转入普通病区治疗。 但当时,她还是比较虚弱,生活不能自理,“心里仍然恐惧”。但是,她看到病区内病友们相互鼓励加油;无法吃饭时,护士近距离地给她喂饭;难过时,护士还会抱抱她…… “病房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医生就是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大家相互照顾,共同战胜疾病。”小李说,遗憾的是,她记不住所有人的名字。 住院19天之后,2月17日,小李终于跨出医院的大门,那一刻她感觉“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 兑现承诺 “看到血浆一点点流入血袋内,感到格外高兴” 出院后,小李按照要求隔离14天,即使隔离期满她仍旧在家继续观察,之后还要按照要求去医院复查。 复查的结果是一切正常,并且她的体内有了抗体。 被大家关爱,被幸运眷顾,小李时刻想着要做点什么表示感谢。 出院的时候,她就知道,治愈者可以捐献血浆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当时她就承诺:“如果有需要,我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液,以回报社会。” 3月9日,小李来到市二院流动采血车上,初筛合格后,她捐献出了血浆:全血抽出后,经过机器分离提取血浆,再把剩余的血输回体内。 捐献过程大约用了40分钟,“看到黄色的血浆从自己的体内一点点流入血袋内,为自己能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感到格外高兴。” “这次的经历,也刷新了我的三观。”小李说,她从来没想到医护人员可以那么温暖,病房里病友们可以那么乐观。 “生死都经历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呢?”只是,她希望,这次的经历永远停留在过去,期盼未来的日子能岁月静好。 记者手记 希望他们“愈”来“愈”好 2月4日开始,从采访一批批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再到对话一个个治愈者,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每个病人都在经历着改变。 从确诊时的无助,住院时的忐忑,再到出院时的感激,以及解除隔离后的自由。 跨越生死,安然归来,每个人都在经历成长与蜕变,他们学会了感恩,收获了亲情,懂得了珍惜…… “生死都经历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呢。”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也正是这场经历,让每个人都学会了坚强。而这份坚强,必将带领他们走向“愈”来“愈”好的生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