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杂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装店、美食店里,黎金陵的“黎家书画装裱店”实在有些不起眼。 年过古稀的黎金陵,忙活在一片被书画包围的世界里,在手工装裱中度过了大半辈子。 不久前,市第五批非遗名录公布,黎金陵的字画装裱作为传统技艺赫然在列。 书香传家 近日,记者来到“黎家书画”装裱店。装裱店是在一处临街的还原楼房内,二楼是黎金陵的工作室。 走进工作室,满眼尽是装裱完晾晒的字画,还有挂在墙壁上的名家作品,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说起来,我的祖上也算是书香世家。”说起自己的父亲,黎金陵打开了话匣子。他的父亲是原安徽文史馆员、阜阳著名书法家黎国琛。遗憾的是,黎金陵没能传承父亲的书法。好在,家族另一项传统技艺——手工装裱被自己传承下来。 1979年,在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的建议下,黎国琛在大校场(现在的新世纪广场)附近成立了一家裱画社,黎金陵给父亲打下手。后来,裱画社的生意越来越好,几位裱画工人先后离开自己创业,裱画社也搬迁到青颍公园南门附近,剩下黎国琛父子坚守。 重现名人真迹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阜城手工装裱店如雨后春笋般增多。后来,机器裱画渐渐成了主流,但作为家族传承,黎金陵始终坚持手工裱画。 黎金陵说,手工裱画是个非常细致复杂的工艺,“虽然不那么快捷,但工艺精细,即使是字画旧了,也能重新装裱。”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92年的一次经历。当时的太和育英中学创办者徐家震把黎金陵请到家,向他展示了祖传的两幅绢画。黎金陵一看吃了一惊,眼前被揉成一团、破破烂烂的绢画,竟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真迹。 原来,徐家震是清代名臣徐广缙的第五世孙。徐广缙在临终时留给后人一副仇英的八条屏,作为传家之物。后来,随着年代变迁保管不善,传到徐家震这一代时,只剩下损毁严重的这两条屏。 面对徐家震的请求,黎金陵表示试试看。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他几乎处于“闭关”状态,心思全放在两幅绢画上。去污、揭画、修补、全色……通过揭裱的手段,终于将这两幅珍贵的画作成功还原。“感觉不负所托,很骄傲。” 情感割舍不掉 不知不觉间,黎金陵由当初协助父亲重拾手工裱画时的少年,变成年逾古稀的老者。在他看来,手工裱画这门传统技艺,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割舍不掉。 如今,在阜阳书画界,大多装裱店都以机器装裱为主。但黎金陵觉得,手工裱画中蕴含着匠人心血,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这些年来,阜城从事手工裱画的匠人日渐稀少,黎金陵依旧不忘初心坚守着。 “机械装裱几个月就能学会,但要掌握手工装裱技艺,没有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要真正让一幅书画作品通过装裱,成为完整的艺术品,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黎金陵希望,手工裱画这项技艺能在儿子黎传远手中传承下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