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324字的《兰亭集序》,每个字约5平方毫米 在阜城文昌阁从事多年刻字的市级非遗传人王国清(本报3月30日曾报道)最近又完成了一件微雕作品——刻在黄石上的《兰亭集序》。不过,这次他的作品既不打算对外出售,也不想留下收藏,而是想捐献给阜阳市博物馆。 昨天上午,记者在文昌阁国清刻字服务部里见到了正在刻字的王国清。 “这是我半个多月前刚刚刻好的。”王师傅取出一块黄石材质的印章展示给记者看。这是一块巴掌大小的印章,整块石头呈明黄色,上端是只威风凛凛的祥兽貔貅,将印章倒转,则是324字《兰亭集序》。这件作品大约用去了他一个多月时间。印章上密密麻麻的阴文小篆有序排列,每个字约5平方毫米。 在王师傅40余年的微雕生涯中,这不算是他难度最大的作品。20多年前,他曾经雕刻出1122字的阳文小篆《三字经》,每个字仅1平方毫米。但现在年龄大了,眼睛也花了,只能刻大点的字,闲的时候,每天能刻十多个字。 从1980年开始接触微雕,到如今近40年的时间里,王国清总共完成了微雕作品近300枚,累计5万多字。在文玩圈里,微雕按字数收费,平均每个字一百元上下。十多年前,曾有人出价10万元收购王国清最得意的作品《三字经》(老版本),但被他婉拒了。 王国清擅长的是立刀法,属于传统技艺。王国清说,据他自己了解到的,使用立刀技法的匠人,至少在阜阳就他自己一人了。 王国清告诉记者,手工微雕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任何一块微雕,在世界上都找不到第二个完全一样的作品。”哪怕是同样的材质,同样的内容,同一位匠人所雕刻出来的作品,也会因为雕刻时的心境、手法掌握时的力度深浅而出现细微的不同。 今年初,王国清的微雕入选第五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他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国清说,最近就准备抽时间和家人一起到市博物馆去,把这块新完成的《兰亭集序》捐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阜阳的微雕技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