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甜品“内增高” 涉嫌误导?

2025-9-3 10:37|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31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楚楠楠|来自: 颍州晚报

   近日,市民张女士在购买甜品时发现,甜品的实际分量与外观落差明显。原来,这家蛋糕店在甜品碗底加高了3厘米。尽管团购页面和碗底标注了90克净含量,但张女士认为商家这种做法不妥,涉嫌误导消费者。

  那么,标明净含量就可以在包装上随意“加码”吗?安徽炎黄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康认为,标注净含量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被认定为欺诈或误导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纠纷。商家的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里的“真实情况”不仅包括净含量数值,还应涵盖可能影响分量感知的关键信息,比如碗底加高3厘米并非出于保鲜、防洒等功能需要,而是为了视觉上“显大”。商家仅标注“90克净含量”,却隐瞒了容器的特殊设计对视觉判断的干扰,属于信息不完整告知。

  同时,该行为还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由于“碗底加高3厘米”无任何功能必要性,其唯一作用是通过视觉误差让普通消费者产生“分量远大于90克”的错误联想,且这种错误认知会直接影响购买决策,因此属于引人误解的误导性宣传。

  对于商家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责令商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商家可被吊销营业执照。

  如果消费者遇到“内增高”餐品,可以三步固定证据:录制完整拆封、称重、展示容器结构视频;保存订单页、宣传图截图;要求商家出具称重小票或当场复秤。随后可通过12315小程序提交“图文+视频”投诉,平台须在7个工作日内先行反馈。

  那么包装合规的底线是什么?李康律师解释说,除保障食品安全、满足运输需要的缓冲层外,任何单纯为“显大”而增加的垫高、隔板、双层底等设计均可能被认定为过度包装。建议商家采用“透明可视”或“刻度标记”设计,把美感留给内容物,而非“增高垫”等投机手段。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