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向员工讲解缝纫技巧 6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临泉县长官镇王营村扶贫车间百利服饰有限公司,只见30余个电动缝纫机位座无虚席,31岁的企业负责人王兴兴正在向新员工讲解裤子前袋的缝纫技巧。再过两个月,5.5万条男士加绒休闲裤将发往日本。作为企业最后一批出口订单,保质保量完成加工任务是当务之急。 几年前,王营村的王兴兴一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不仅一家人顺利脱贫,王兴兴还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农家甩掉穷帽子母亲张侠三级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父亲王灯敬在家务农,人均年收入低于脱贫标准。2014年,王兴兴一家三口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挣到钱养活父母,看好母亲的病”成为农家子弟王兴兴最大的梦想。为了寻找生活门路,他在2010年到临泉县城一家服装培训学校学习缝纫,3个月后到浙江一家羽绒服加工厂上班。 在外出务工的前几年,王兴兴在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锻炼,由于吃苦耐劳、积极上进、钻研好学,他很快走上车间管理岗位,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常年身在他乡,王兴兴一直牵挂着家乡的父母。消息令人振奋:一系列扶贫政策落地实施,他的家里养起了几只能繁母羊,母亲看病吃药基本不花钱了;村里安排父亲在保洁公益性岗位工作,每个月都有了固定收入……2017年底,王兴兴一家顺利脱贫,也让他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要想过上好日子还要靠自己” 2018年8月,王营村举办葵花节活动,并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直播。在看直播时,王兴兴了解到这两年政府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越发优厚,尤其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在乡村建了不少扶贫车间,优先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入驻创业。 “躺在政府身上脱贫不算本事,要想过上好日子还要靠自己。”王兴兴说,他当时跟村里联系,听说扶贫车间即将租赁到期,立即决定回去办服装加工厂。 当年8月,他带着1400件衣服的订单回到老家,拿出全部积蓄购买了11台电动缝纫机,又从村里招了几个有缝纫经验的村民,在扶贫车间开启了充满希望的返乡创业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招来的村民不会操作电机,传统缝纫技术与机器操作又有不少的差距,最初的样品大多成了废品。但王兴兴不气馁,和家人一道手把手教学,让村民掌握操作要领,注意针脚大小、做工的精细度。慢慢地,生产走上了正轨。 “外出打拼多年,手里一直不缺技术和订单,唯一发愁的是流动资金短缺。”王兴兴说。镇村干部得知情况后,协调2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流动资金,并广泛动员有服装加工经验的村民进厂上班。不到半年时间,扶贫车间成了王兴兴脱贫致富的“梦工厂”,2019年,企业实现产值60余万元。 帮助更多的乡亲们增收今年43岁的闫杰是王营村铁佛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三级残疾,2017年丈夫因车祸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两个小孩上学一年两万多块钱开支,要是不来这里上班,我一个人真的没办法。”2018年9月,闫杰通过就业扶贫政策进入百利服饰上班,公司实行按件计资、多劳多得,她每月的工资收入都在2600元以上。 如今,王兴兴的企业带动了33名当地群众就业,其中贫困户11人。从2019年1月开始,企业为包括闫杰在内的11名60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申请了就业补贴,仅此一项就能帮助他们每月增收590元。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保障订单如期交货,王兴兴把10多台电动缝纫机安装在有就业意向的贫困户家中,并按时送去原料,方便他们居家就业,大大降低了就业门槛。 “人社部门每月按照贫困户实际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对企业进行补贴,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王兴兴说,受疫情影响,企业今年不再接收出口订单,经营重点转移到附加值更高的自主品牌服装,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预计今年销售额将突破100万元,自己也将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乡亲们增收。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