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南润段行蓄洪区的忙碌身影

2020-7-24 09:44| 编辑: 戴斐 | 查看: 9746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潘金铭 通讯员 武万勇|来自: 阜阳日报

  7 月22 日上午9 点,连绵的小雨下个不停,驱车半小时,记者从颍上县城赶往淮河颍上南润段行蓄洪区采访。堤坝外围,偶有车辆驶来,被值班交警耐心劝返;大堤上,工作人员忙碌着,泥泞的路面交织着密密麻麻的脚印和车辙……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仍是降雨天气,大家紧绷的心弦丝毫不敢松懈。
  
  巡防堤坝带上铁锹,穿好雨衣,拿起手电筒,22 日凌晨,润河镇水利站站长凌君德带着20 名民工,再一次踏上巡堤之路,认真搜寻着可能出现的渗水点。
  
  从7 月13 日至22 日,凌君德已经在堤坝上驻守10 天,这样的严密巡堤,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趟了。从设防水位到警戒水位,不到两天时间,水位极速上涨,巡堤任务从一天4 次变成24 小时不间断。
  
  “ 达到警戒水位时,我们就开始全天候巡堤,仔细查看堤顶、堤脚、堤外坡和内坡是否存在危险点。每天参与巡堤的人员有44 人,定上闹钟,每两小时出发一次,循环不断。”凌君德说,行蓄洪前后,他两天两夜没合过眼,嗓子疼痛沙哑。
  
  随着防汛形势的变化,凌君德的工作阵地也在不断转移。“ 泄洪前,我主要负责在南润段巡堤查险和转移安置群众,现在在润左保庄圩振兴村段巡堤。”凌君德说。
  
  身前是洪水,身后是家园,虽然从堤坝回家只有十几分钟路程,但10天里,凌君德只回家两次,每次只待半个小时。“ 等到洪水退去,我再回家好好洗一次澡,陪妻子和女儿吃一顿家常便饭。”
  
  夫妻上阵最近几天,沿河村流传着一段防汛佳话,村委会副主任余同蕊和爱人王会平搭档,成为抗洪前线一道风景线。
  
  沿河村外围堤坝地势低矮,形状弯曲,当地人称为“ 鹅脖子”堤坝,是南润段汛情较为严重的村庄之一。作为村干部,57 岁的余同蕊在泄洪前主动请缨,到防汛前线巡堤、筑坝,日夜坚守在防汛一线。
  
  她的爱人王会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不仅是沿河村村民代表,还是一名党员家属,我也要到前线去,守护家园。”就这样,行蓄洪前后,夫妻二人齐上阵,巡防堤坝、转移群众、搬运物资,受到村民们一致称赞。
  
  22 日上午,村民于明芳和老伴带着孙女从镇上回到沿河村,刚下船,余同蕊和王会平赶忙接过祖孙三人手中的行囊。“ 他们夫妻俩真是俺村的模范代表,勇上前线,忙前忙后,非常感谢他们。”于明芳说。
  
  “ 来防汛前,女儿非常担心我们俩的身体,但我和爱人义无反顾走到了防汛前线。”余同蕊说,舍小家为大家,只要乡亲们安全,一切都值得。
  
  老党员上前装沙子、扛麻袋、打坝子……20日凌晨,眼看水位越来越高,70 岁的老党员刘善堂和乡邻们一起走上防汛一线,动作虽然不如年轻人那般矫健,但连夜下来,面前的麻袋也越堆越高。
  
  刘善堂曾是沿河村王台村书记,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从小在沿河村长大的他,对于抗洪有着深刻记忆。
  
  “ 以前洪水来了炸坝子,房屋全部被水淹没,我们被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安置。”刘善堂说,每次洪水来袭,村里男男女女齐上阵,大家一心守家园,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
  
  “ 现在条件好了,洪水来了也不影响生活。”作为一名老党员,刘善堂毅然上前,“ 防汛一线,咱不怕苦,趁着还能干得动,为家乡作点贡献总是值得的。”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