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希望 重新在蒙洼发芽

2020-7-31 09:28| 编辑: 戴斐 | 查看: 4572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赵名威 宋玉洁 文/摄|来自: 阜阳日报

  7月20日,淮河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分洪。舍小家顾大家,蒙洼人再一次选择让良田、家园变“泽国”。
  
  眼下,洪水还未完全退去,广大蒙洼群众已在党委政府的有力帮扶下,积极恢复生产。重建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再一次在这里勃发。
  
  【镜头一】洪水渐退,田里浮现出湿润的土壤。王家坝镇郑台子庄台村民郑金龙,光着脚就下了田,一株株刚冒出新芽的绿豆苗,让他咧开了嘴。
  
  “这就是‘站绿豆’。淹过农田的水下降到离地三十来公分的时候,把绿豆种子播撒在农田。等到洪水退去,绿豆便牢牢站在土壤中,待天气暖和,三四天的功夫,绿豆便可以发芽成长。”今年53岁的郑金龙,家里几亩地全被洪水淹没,除了绿豆,花生、黄豆等作物全部绝收。
  
  尽管很心疼,但郑金龙并没有气馁。“先看看还有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要有希望,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眼下,郑金龙家的“站绿豆”基本完成,接下来天气要是好,温度升高,不出意外,两个多月就能见到收成。
  
  【画外音】在庄台,家家户户几乎种的都有绿豆。洪水逐渐退去,村民们忙着下田“站绿豆”,尽量抢抓生长期,弥补损失。不坐以待毙,不怨天尤人,“站绿豆”这项传统,道出了蒙洼蓄洪区群众的勤劳和智慧。小小绿豆沉睡在新土中,孕育出生活的希望。
  
  【镜头二】曹集镇东郢村一处堤坝外围,养殖户王国兴正和妻子、父亲在退水后的滩涂地忙碌。铁丝网围成的鹅圈里,及时抢回的1600多只白鹅四处觅食。
  
  王国兴是个80后,脚上的胶鞋沾满泥巴,黝黑的面容下,透露着疲惫。“我们养殖的百万只黑斑蛙全部被大水冲走了,白鹅也丢了数百只。19日连夜抢回了大部分鹅,但损失仍有上百万。”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王国兴把剩下的白鹅赶到了堤坝高处,并和妻子、父亲一起,吃住在堤坝旁,精心照料起白鹅。
  
  “现在只想把剩下的鹅养好,尽可能减少损失。”王国兴说,每天上千只鹅光吃饲料就要数百元,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丝毫懈怠,“不能放弃,这一千多只鹅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从事养殖业两年多时间,黑斑蛙、白鹅养殖技术成熟、上了规模,王国兴正谋划着留下几百只种鹅,把剩余的鹅全卖掉,作为下一步发展资金。“水退了,我要继续发展养殖,只要肯干,不怕没有出路。”
  
  【画外音】33岁,正是敢打敢拼的年纪。等到洪水退去,王国兴立志“东山再起”。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质朴踏实、不怕吃苦的蒙洼人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心。
  
  【镜头三】7月30日,天刚蒙蒙亮,王家坝镇王家坝村村民高传富和老伴张喜兰就来到地里,修整大棚。“趁着天气放晴,赶紧下地把损坏的棚修好。”
  
  张喜兰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地割草,高传富把水草、秸秆从大棚周边搬离,不知不觉,老两口持续干了3个小时。“泥巴烫脚,日头晒人,先回家歇一歇,下午接着干。”高传富笑着说。
  
  68岁的高传富在当地种植大棚瓜果已有30多年。“俺总共种了两亩多地,建了3个大棚。前几天,洪水冲垮了一个棚,其余两个棚问题不大。”今年,高传富种了2个棚的哈密瓜,1个棚的辣椒。5月份,辣椒卖出去了一部分,受损严重的是8月份就能成熟的哈密瓜。
  
  大棚周围的杂草已经清理了60%,过两天割完后,高传富将拆除大棚钢管,重新覆膜修整。“大半个月就能修好,不耽误种萝卜、白菜和小葱。”
  
  【画外音】来不及过多惋惜,水位一降,高传富老两口便投入到生产自救中。王家坝镇蓄洪区农业种植面积2.2万亩,行洪区农业种植面积约1万亩,目前水退面积约1.5万亩。水退到哪儿,就补种、改种到哪儿。连日来,王家坝镇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民抢种作物、加强田管。水退人进,争取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