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改革赋能 科技成果“破茧成蝶”

2025-11-4 09:16|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2524|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汪乐意|来自: 阜阳日报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它不仅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是关乎你我日常的实践。从社区焕新到便捷交通,从“一老一小”的安心托付到绿水青山的惬意生活……“十四五”点滴落脚于具体而实在的获得感中。即日起,本报开设“我们的‘十四五’”栏目,记录阜阳人五年来的奋进足迹,共同描绘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与美好愿景。​

  日前,首届“‘就’在阜阳”创业大赛决赛落下帷幕。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冬虫夏草仿生培植高等研究院侯金波团队,凭借冬虫夏草工厂化培植及其食药制品开发项目一举斩获银奖。​

  比赛结束,侯金波无暇庆祝,转身便投入安徽林大科技有限公司的冬虫夏草仿生培植车间。​

  走进这座新建的厂房,10余座保温性能良好的小型仿生舱映入眼帘。舱门一侧的电子显示屏上,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质量、土壤温度水分、二氧化碳及氧气浓度等环境数据实时呈现。​

  “这是我们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菌类自动化栽培系统’,通过仿生舱精准模拟青藏高原生态条件,科学调控蝙蝠蛾幼虫各阶段生长参数。”侯金波说,该系统于2024年10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眼下,首批蝙蝠蛾幼虫已经长大,正陆续破茧成蝶,繁育新一批种苗。十余年行业深耕、潜心研究,侯金波正迎来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甜蜜时刻。这份甜蜜,离不开阜阳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有力推动。​

  “过去,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锤子买卖’,不仅研发团队收益有限,也难以保障企业成功转化。”侯金波说,按照原有规定,职务科技成果是单位资产,使用权、转让权都归单位。科研人员普遍陷入“三不”困境:不敢转,怕国有资产处置出问题;不会转,不熟悉市场规则;不愿转,付出与回报不匹配。​

  破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改革是关键。​

  今年5月,阜阳在全省率先出台《阜阳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赋能”。​

  阜阳师范大学积极落实改革举措,将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成果所有权转让给侯金波团队。随后,侯金波带着这项成果与安徽林大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以200万元作价入股,并约定了企业上市或股权转让时的收益分配比例。​

  “按300万条幼虫规模培育,预计后期可实现营收3000万元以上。若我的分红为100万元,其中90万元将作为团队科研经费,10万元归学校所有。”侯金波表示,团队全程参与并保障科研成果落地,取得的收益还能反哺科研,良性循环真正转起来了。​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阜阳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性能评价、输油点模型和空气质量评估系统”也完成赋权转让,以100万元入股企业。​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建设区域性科技强市为目标,实施科技企业培育、成果转化等六项行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夕阳西下,侯金波站在培育车间前,望着团队忙碌的身影,眼神坚定:“我们做科研就是为了让实验室里的好成果,变成能富农、能兴企的好产业。”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