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藏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巷子守护者”——它们是开了二三十年的早餐摊、小饭馆,凭着一口不变的老味道,从街头小摊做成巷弄地标,点亮了一条条寻常小巷。金鹰巷、体委巷、施庄巷、文峰二村路巷……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窄巷,因一家家老店的烟火气,成了阜阳人舌尖上最鲜活的念想。   金鹰巷:从清晨到深夜的烟火接力   这条不足200米的小巷,浓缩了阜阳人一天的味觉记忆:清晨豆皮卷油条的香味、中午家常菜的锅气、深夜炸串的滋滋声,交织成老阜阳人生动的烟火图谱。   金鹰巷的清晨,是被徐大姐豆皮卷油条的香气“唤醒”的。徐大姐守着这个小摊十几年,每天现炸的油条酥脆掉渣,现调的酱料透着特有的鲜香。刚出锅的油条裹上软嫩豆皮,浇一勺秘制酱、淋点蒜汁,撒把咸菜和辣椒油——一口下去,香、辣、鲜、脆在舌尖炸开,好吃到忍不住舔嘴角。难得的是开店这么多年,价格从未涨过:油条1元1根,豆皮卷油条配小菜2元,加鸡蛋3元。   学府餐厅,开了21年的“青春平价食堂”。2004年,王飞带着家常菜手艺开了这家小店,如今成了阜阳师范大学学生党私藏的“第二食堂”。素炒10多元、荤菜20元出头,人均20多元就能吃到心满意足:铁板豆腐外焦里嫩裹着鸡蛋香,干锅包菜脆爽入味,鱼香肉丝酸甜适口,水煮肉片麻辣鲜香。常有毕业多年的校友带着孩子来吃,笑着说:“这里有我的青春记忆。”   金鹰巷的夜,弥漫着朱记炸串铺的油炸香。30年来,从街头小摊到固定店面,店里的串串始终新鲜透亮,摆放整齐。荤的素的丢进滚油,炸到外皮香酥,刷上甜酱、咸酱、辣酱“三酱混搭”,再裹进薄饼——咬一口,香得人眯起眼。甜口党别错过炸香蕉:外脆里糯裹着炼乳,甜到心尖;炸吐司金黄焦脆,咔嚓一声咬下去,满是童年的味道。   体委巷美食:时光沉淀的老阜阳味   如果说金鹰巷的烟火气是“流动的热闹”,体委巷的味道则沉淀着悠长的岁月故事。随处逛逛,总能邂逅几处被时光沉淀出的老阜阳味。   月球腊汁肉夹馍。1999年,老板王闯用小名“月球”在街头摆起小摊,如今成了体委巷的“活地标”。现擀的白吉馍烤得焦脆掉渣,内里松软分层;腊汁肉炖得色泽红润,软烂到抿一口就化。小摊每天8:30到21:30营业,一天能卖四五百个。“老客带新客,加上年轻人发抖音,生意比以前还火!”王闯笑着说。   亲娘水饺。2002年,徐传红和媳妇开了这家店,想把“妈妈做的家常味”端给大家。二十多年来,饺子皮始终手工擀制,馅料每天用新鲜肉现调:春天包荠菜饺,冬天做萝卜饺,素馅里加阜阳特色馓子提脆。从3元一碗到10元一碗,价格随成本涨了,但“每个饺子都塞得满满当当”的实在没变。   小丁铁板鱿鱼。2000年,丁保军带着铁板在新世纪广场支起了小摊(后小摊挪到体委巷内),专门做喷香的铁板鱿鱼,这口浓郁的孜然香,一飘就是24年。制作铁板鱿鱼时,他用土豆片、洋葱做搭配——鱿鱼脆弹有嚼劲,土豆脆爽入味,洋葱的量给得超足,让人吃得停不下来。从最早只卖鱿鱼须、鱿鱼身,到现在新增了八爪鱼、素鸡、肉串等食材,他的摊位上花样越来越多,但孜然味始终浓得让人上头。   陈家麻糊店。沿着体委巷走到头,向东不远就能找到这家三代传承的陈家麻糊店。早些年,老板魏红的太岳父在阜城三里湾一带卖麻糊。后来,岳父陈新五接过手艺,在青颍公园东门摆摊。如今,魏红继续经营着这份麻糊生意。三代传承的“阜阳老味”只认三样原料:面筋、粉丝和豆皮。早年,陈新五一个早晨就能卖出400多碗麻糊,现在虽是魏红夫妇在经营早餐店,品类更丰富了,但老爷子依旧是制作麻糊、洗面筋的主力,手艺没丢,制作的麻糊味道也没变。   施庄巷和文峰二村路巷:小店做成“街坊食堂”   阜城还有一些小巷里,藏着街坊邻居认可的“地道阜阳味”。   从文峰公园东门拐进附近的小巷,很快就能找到青山饺子馆。2006年开业至今,这家店早已成为街坊邻居和美食爱好者私藏的巷弄美味。老板现熬煎鱼汤,煮上鸡蛋和面的手擀面叶,撒把薄荷提鲜——汤鲜得让人回味无穷,面叶软滑入味,好吃到停不下来。“中午12点来就得排队,一锅出十几碗,街坊都喊‘比家里做得还香’!”此外,店里的腰花、猪血嫩滑入味,红烧茄子、面煎苦瓜和尖椒,更是下饭的家常硬菜。18年过去了,不管是面叶还是菜品,都是街坊吃惯了的老味道。   文峰二村路巷的二村水饺炒菜馆同样有特色。2000年左右,因为女儿在阜纺小学上学,老板娘贾慧开了这家饺子馆。店里的菜品全是接地气的家常味:红烧三尖软烂入味,煎烩鲫鱼鲜得让人舔盘,皮丝杂拌、炒腰花、鱼丸汤都是桌桌必点的招牌。最绝的是那道炒面筋——用铁锅生呛,炒出十足的锅气,香味浓郁到能让人多扒两碗饭。店里的人均消费20元至30元,非常实惠。如今,贾慧的女儿已经研究生毕业,但贾慧炒菜的锅气丝毫未减,这口家常香,也让小店成了巷子里的“街坊食堂”。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