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记,俺家的牛现在好多了,这几天吃了送来的饲料,眼见着上膘了,毛色也变好了”“闺女,没事到俺家坐坐,喝口水”……8月8日一大早,阜南县郜台乡党委副书记刘晓妮来到曹台村堤坝上巡堤,一路上,村里人见了她总会热情地攀谈两句。 从7月17日开始组织巡堤查险工作以来,刘晓妮已经在防汛救灾一线忙碌了快一个月。在她所负责的曹台村,这个黑黑瘦瘦的姑娘已经成了许多村民眼里的“自家人”。 郜台乡是蒙洼蓄洪区最下游的乡镇,而曹台村则是全乡最下游的村子,濛河、淮河和四里湖分洪道在这里交汇,曹台退水闸则连接了濛、淮两堤,村内堤坝全长6.8公里。因地理位置特殊,曹台村乃至整个郜台乡的防汛救灾工作是阜南县持续时间最长的。 “进入主汛期以来,淮河上游雨大水急,我们就作了预判,很早就启动巡堤查险工作,并着手统计堤下居民,走访种养大户,提醒大家做好转移准备。”刘晓妮说,经过前期摸底,郜台乡有289户807人住在堤下,曹台村有26户60人,其中还有一些小商户。 7月19日,郜台乡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在次日凌晨3点前把所有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我们立刻发动全乡党员干部下堤坝,帮助群众转移。”刘晓妮说,在堤下居住的大部分是种植养殖户和老年人,他们首先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其次才是物资转移。“工作量很大,一大批县直单位工作人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志愿者都来帮忙,约2500人一直忙碌到深夜,终于在要求时间内完成了转移任务。” 对多数沿淮村庄来说,转移工作到此就算基本结束了。可在曹台村,严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王家坝开闸后,水淹到我们这里还需要大约一天一夜时间,我们必须确保群众真正完全撤离。”刘晓妮回忆,忙了一个通宵,7月20日当天,她顾不上休息,坐着农用三轮车,跟村干部一起沿着堤坝巡查,通过小喇叭喊话,劝阻村民不要私自返回搬运财务。 水涨上来后,刘晓妮又一头扎进村里,挨家挨户查看情况;组织人员,清理前一天转移时掉落在路上的柴草和垃圾;水围住了大半个村子,路不好走,群众就医不便,她帮助请医生;村里的独居老人,平时烧惯了地锅,涨水后柴草不够,她还担心大家吃不好……如今,村里的环境卫生已经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清理多遍;阜南县仁和医院专家带来了设备和药品,为村民义诊,小病小痛不出门就能看;一些爱心企业还为独居老人送来了电磁炉和锅具。 “蓄洪以来,刘书记熬得眼睛通红、嗓子都喊哑了,我们想到的、想不到的,她都操着心。”57岁的汪树山是村里的养牛大户,洪水来临前,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把养殖场20多头牛赶到安全的地方。可毕竟庄台上空地少,它们只能挤在一块狭窄的坡地上。 有两天晚上一直在下雨,汪树山担心小牛会生病,但却无计可施。“没想到刘书记主动找到我,弄来了两个大帐篷,为小牛遮雨。”汪树山说,刘晓妮还帮他联系了畜牧局的专家给小牛做检查,得知草料被淹,又立即张罗着联系爱心企业送来饲料,“虽然大水把养殖场淹了,损失了十几万元,可有这样一心为俺们着想的好书记,等水退了,俺有信心把养殖场重建起来。” 距离8月1日曹台闸开闸退水已经过去10天,蒙洼蓄洪区上游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灾后重建,但曹台村的水完全退下去还需要一段时间。“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放松警惕。”刘晓妮说,她一定会在堤坝上坚守到最后一刻,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