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刚和老兵在一起 他从未穿过军装,却与儿子同期“入伍”;不曾扛过钢枪,“麾下”却有着两百多位各年龄段的老兵;没参加过军事行动,却带着辖区老兵们一次次服务军属、慰问困难老兵家庭。他叫孙刚,是颍泉区行流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更是当地退役老兵心中的“编外老班长”。 老兵公认的“好班长” 8月1日早晨7时,颍泉区行流镇四九起义纪念馆内,130多位身着65式绿军装的老兵在此整齐列队——在孙刚的组织下,他们前来缅怀97年前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烈士。 方阵中,年逾九旬的老战士与年过半百的退役军人并肩而立,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他们中,有亲历抗美援朝战火的老英雄,也有在边境自卫作战中立下战功的勇士。 “向烈士——敬礼!”随着孙刚铿锵有力的口令,老兵们挺直腰板,齐刷刷抬起右臂。“孙站长年纪虽轻,却是我们公认的‘好班长’。”志愿军老战士余克玉话语中饱含深情。这位曾亲眼目睹邱少云烈士牺牲的老英雄,如今是孙刚的重点关怀对象。几乎每个星期,孙刚都会登门看望,拉着他的手问近况、聊家常。一来二去,余克玉从心底认可了这位“编外班长”。 “每次参加站里组织的活动,就像回到了老部队,整个人都年轻了。”老人摸着珍藏的军功章笑着说。 组建老兵志愿服务队 49岁的孙刚此前是行流镇计生干部。虽然从未穿过军装,他却总是自豪地说:“我可是有7年‘军龄’的老兵了。” 这个特殊的“军龄”始于2018年秋天,一纸调令将孙刚调到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巧合的是,也是在那个秋天,他18岁的儿子通过征兵审核,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俺爷俩这可是同期‘入伍’。”那段日子里,孙刚逢人便分享这份喜悦。 来到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后,孙刚走村入户进行摸底,很快建立起全镇200多名退役军人的详细档案:1名抗战老兵、14名抗美援朝老战士、18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役军人,以及各时期退伍的老兵。这些老兵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 “要把这股力量凝聚起来。”孙刚想。他以40名50岁左右的老兵为核心,组建起218人的“红色江淮志愿服务队”。义务帮扶、节日慰问……当老兵们穿上红马甲,就成了困难战友和群众身边最可靠的“贴心人”。 今年5月,孙刚在三里村走访时发现,96岁的张李氏家门前道路泥泞难行。张李氏的小儿子三十多年前在部队因公牺牲,如今独居。 “决不能让英雄的母亲受委屈。”孙刚在微信群发出倡议,十多位老兵志愿者立即响应。大家带着工具、运来建材,仅用半天时间,就在老人门前铺出一条平整的砖路。 为老兵补办集体婚礼 2024年5月初,孙刚走访完老兵返家途中,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起初他以为是劳累所致并未在意,回家后症状却愈发严重。邻居急忙将他送到医院,刚进急诊室他便陷入昏迷——医院诊断为脑出血。 手术后,孙刚在病床上躺了16天。身体稍有好转,他便急着要回工作岗位。因为他心里装着一个承诺:要为50对银发老兵筹办“5·20”婚纱摄影活动,补办一场集体婚礼。 活动当天,镇政府活动大厅格外热闹。老兵们身着笔挺的军装,老伴们披上洁白的婚纱,在镜头前笑容满面,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看着这一幕,孙刚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去年夏天,参与过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战士刘文灿离世。孙刚带着志愿者上门吊唁时,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得为这些老兵留下点什么。” 在他的牵头下,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编撰印刷了《行流红色英名录》,当地63位立功军人的事迹被收录其中。 “在老兵心中,孙刚就是一位没穿过军装的‘老班长’。他用7年如一日的热忱,在两百多名老兵心中筑起了一座温暖的‘军营’。”行流镇党委书记王春杰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