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一座祠堂见证教育救国路

2025-8-12 09:09| 编辑: 刘黎 | 查看: 88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明智 张玲芝 周立军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在临泉县吕寨镇中心小学院内,有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吕家祠堂。83年前,这里曾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抗战时期,吕氏族人吕次山、吕星若在此创办明强中学,免费招收失学青年,于国家危亡之际点燃教育火种。为保护好这座祠堂,临泉县主管部门多次对其进行修缮。如今,修缮一新的老建筑古朴凝立,成为当年教育救国故事的最好见证。
  

  师生们在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举全族之力办学
  
  8月初,记者来到吕寨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宽敞明亮,暑期托管的孩子们笑容明媚,校园内呈现出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
  
  校门西侧有一座硬山式砖木结构的老式建筑——吕家祠堂,青瓦灰墙上留存着岁月的斑驳痕迹。踏入院落,穿过前厅,迎面看到两株圆柏,粗糙的树皮上刻满岁月的印记,树冠郁郁葱葱,为小院平添了几分静谧。
  
  吕寨镇中心小学校长刘林菲介绍:“眼前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80多年前的青年难以想象的。抗日战争期间,在这座祠堂里,吕氏前辈吕次山创办了私立明强中学,陆续培养出一百多名优秀青年,其中不少人日后投身抗战救国事业。”
  
  临泉县政协文史专员文涛介绍,吕次山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参加过陈独秀、李大钊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立志投身教育救国。1930年,他在阜阳创办大同中学,聘请共产党员任教,同时,以学校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南侵致使多地社会秩序混乱,大同中学被迫停办,吕次山痛心疾首,常常感慨青年得不到良好教育、救国无门。
  
  1942年年初,吕次山与族兄吕星若(毕业于南开大学)商议,打算以吕家祠堂为教室、砍伐周边树木做桌凳、个人捐资做经费,办学育人,培养抗战救国人才。吕氏后人吕乃军介绍:“当时,他们请来家族长辈一同商议,阐述办学意义,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
  
  随后,吕次山率先捐钱捐粮,村民自发打制土坯用于修缮院墙。没过多久,校舍便建成了。吕次山等人将校名定为明强中学,取自《礼记·中庸》“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之意,寄托着乱世育人的志向。当年9月,学校开始招生,首批招收百余名失学青年入学(据《临泉县志》记载)。
  
红色故事润童心

  师资互换育英才
  
  开学伊始,吕次山每天要上6堂课。即便如此,部分课程依然因师资匮乏无法开课。不过,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
  
  当时,在临泉吕寨及其周边村庄,驻扎着一个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训班。“这个干训班是随军转移时受日军所阻,暂时驻扎在此。”吕寨镇退休干部马守起介绍,当时,干训班缺少经济学教官,多次邀请吕次山前去授课。明强中学便与干训班达成协议——师资互换,吕次山为干训班讲授经济课,干训班的教官来明强中学教授军事、外语课,一举解决了两边师资紧缺难题。
  
  干训班转移离开后,从其他地区流亡到皖北的知识分子补充到明强中学的教师队伍中(如燕京大学毕业的刘广植、南开大学毕业的张静川等),解决了学校缺少优良师资的问题。
  
  明强中学创办过程中,群众出了很大力。如果招生门槛过高,就会把家庭情况较差的贫寒子弟拒之门外,会寒了群众的心。而如果不把好生源质量关,兼容并收,又会影响办学质量。为此,学校创新补习转正制:先组织失学青年集中学习,月考合格者编为正式生,不合格者继续留校补习,激励其下次转正。“不把寒门学子拒之门外,而是想办法为他们补齐短板,明强中学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一扇求学之门。”马守起表示。
  
  办学过程中,吕星若负责总务、吕次山负责教学、吕云龙担任教务主任,三人被学生们亲切称为“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那时候,教师尽职尽责,学生读书你追我赶,校内求学上进蔚然成风。”马守起说。
  
  1946年,明强中学首届毕业生参加安徽省立第四临时中学高中入学考试,斩获该校当届应试生第一、第二、第四名,展示了明强中学过硬的教学水平(据《临泉县志》记载)。
  
修缮后的房屋内部梁架

  从抗战学堂到革命根据地
  
  1947年10月,陈粟大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向沙河以南进军,临泉县城宣告解放,私立明强中学停办。“明强中学的名字,同那段烽火岁月一起,被记入历史。”马守起说。
  
  1947年10月20日,中共豫皖苏区第四地委、第四专署、第四军分区于沈丘县莲池集成立,后移驻临泉于寨、吕寨。1948年1月至1949年2月,中共豫皖苏区第四地委、第四专署、第四军分区机关驻地均设在原明强中学旧址。
  
  “当时老建筑为二进院落,大门、中殿、大殿各有3间砖瓦结构的房屋。就在这里,机关多次召开会议,贯彻新区政策,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培养干部,建立政权,为支援淮海战役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文涛介绍。
  
豫皖苏第四专署旧址(原明强中学)

  1952年秋,阜阳专署批准在原明强中学旧址北半部(南半部当时已作为吕寨区中心小学校址)创办临泉第二初级中学,面向全县和临县招生。当年,该校招收6个班共300名学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临泉县创办的首所农村中学,人事、财物、管理权由阜阳专署直接负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明强中学校长吕次山当选县政协第一、二届副主席,1990年受聘为阜阳师范学院名誉教授。1994年,原明强中学旧址被命名为豫皖苏四专署旧址,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寨镇宣传委员马素勤介绍,如今,豫皖苏第四专署旧址作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激励青年学子奋发图强的宝贵精神财富。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