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洪区的洪水消退后,张雪夫妇决定留在蒙洼。眼下,小两口正在当地的贝丝诺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和工友们一起赶制一批出口的防护服。虽然对这份工作还不太熟悉,但家门口的工作,让两人感觉很踏实。 张雪两口住在阜南县王家坝镇赵郢村,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今夏,蒙洼蓄洪区启用蓄洪,为了照顾一家老小生活,小两口留在了家里。但洪水退后,两人犯起了难:大儿子马上就要上小学,家里老人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好,“我们就合计着,干脆在家找工作。” 常年在外,张雪两口对家乡企业并不熟悉。正当两人为求职而发愁之时,两份“家门口”的岗位送到手上。 “前段时间,村干部来做入户调查和就业宣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登记了自己的情况,没想到,很快人社部门就打来电话,推荐了现在的工作。”张雪告诉记者,目前,她在扶贫车间做服装质检,丈夫做商品搬运,两人加起来一个月收入五六千元不成问题,闲的时候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水退了,政府帮我们补种了绿豆、大葱,孩子爷爷这几天在田里忙活,我们夫妻俩就带着孩子在车间上班,车间还包吃,真的很方便。”张雪说,有政府的帮扶,全家一起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蒙洼受灾后,聚焦做好受灾地区就业帮扶、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阜南县在省、市系列帮扶措施的基础上,摸排园区企业、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岗位需求,印制就业指南,组织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发放,并结合8月4日至7日在蒙洼4个乡镇举行的受灾群众专场就业求职招聘会,将3900多个岗位送到群众手上。像张雪就业的扶贫车间,全县共摸排出有用工需求的11家,向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264个。 王家坝镇李郢村居民冷桂英曾因脑梗失去劳动能力,在健康脱贫等政策帮扶下,其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身体逐渐好转。蒙洼蓄洪后,当地担心其家庭收入受影响,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退水后,在村里做卫生保洁,每天有一百块钱收入。”冷桂英说,有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他们老两口生活一点儿都没受影响。 链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面对疫情防控、最“难”毕业季、防汛救灾等不利因素和严峻形势,我市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截至8月17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5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08人;务工返乡人员中贫困劳动力5365人,目前已就业4933人;安置贫困户、贫困边缘户在临时公益性岗位上岗3546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就业持续动态清零。 7月淮河汛情发生后,全市4个行蓄洪区所在的阜南、颍上两县搜集市内外2.7万个就业岗位,印发就业指南3.8万余册,由镇、村干部和帮扶联系人等送岗上门;举办行蓄洪区受灾群众专场招聘会10场次。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