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太和县宫集镇凌云家庭农场的桔梗地里,宫光前正组织贫困户喷药、除草。“再过几个月,桔梗就能集中上市了,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宫光前说。 几年前,太和县宫集镇宫大村种植的大多是小麦、大豆等传统农作物。可如今,几千亩中药材基地、几十个品种的中药材遍地开花,结出致富的果实。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宫光前。 回乡流转千亩土地种药材 宫光前1962年出生在宫大行政村宫老楼自然村。因家庭贫困,高中仅上了一年便回家务农。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中药材。那一年他种植了3亩板蓝根,收成不错。一算账,一亩板蓝根的收益抵得上3亩黄豆的收入。 2000年,宫光前婉拒了几家单位的高薪聘请,在太和县麦豆原种场承包土地200亩,创办了“太和县高效农业开发研究所”,开始了有计划地对药材市场和生产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经过9年的耕耘和研究,宫光前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攻克了药材生产中的技术难关。他研究的技术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薄荷、白术等品种的种植技术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9年,宫光前在亳州注册成立了亳州市光前中药材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年收益上百万元。 2016年,得知家乡正在实施“医药太和、诗画高地”发展战略,宫光前毅然回到宫集镇,在宫大村流转1000亩土地,开办凌云家庭农场,种植蔓荆子、桔梗、薄荷、板蓝根、丹参等十几种中药材,年收益达几百万元。 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昨日,宫大村贫困户张翠真伺候好长期卧床的老伴邢昌言后,急匆匆赶往离家200多米的桔梗基地,和几十名贫困户一起除草。张翠真说,她已在凌云家庭农场几年了,忙时月收入1000多元,加上流转的3亩土地,年收入上万元。 “一人致富不算什么,一定要带动乡邻共同致富。”宫光前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凌云家庭农场固定用工十几人,不少是贫困户;收获季节一天用工量可达100多人,人均工资从四五十元到百元不等。 除了带动贫困户致富,宫光前还将多年积累的中药材种植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乡邻,带动村里、镇里及周边乡镇不少种植大户走上致富路。 40多岁的村民宫杰最先尝到甜头。2016年,在宫光前的号召下,宫杰向他学习种植技术,流转500亩土地,跟随宫光前一起种植中药材。“跟着他干,一年赚几十万元不成问题。” 宫杰说。 2016年至今,在宫光前等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全镇发展了中药材种植大户30多户,共种植近3万亩中药材,有30多个品种。这些大户的成长,又带动了更多群众和贫困户共同致富,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了解,目前宫集镇正积极建设占地2万亩的“太和县绿色中药材健康产业示范区”,并计划在3至5年内发展到5万亩。示范区目前已被市农委评为“阜阳市绿色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宫光前担任技术顾问。 “接下来,将以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依托,向深加工发展,主要生产药食两用中药材产品。”宫光前说,他将用双手带领父老乡亲走向幸福新生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