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魏老专”的农字情结

2020-9-12 10:17|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61130| 评论: 0|原作者: 司学龙|来自: 阜阳日报

  “魏老专”是大家对魏建功老专员的亲切称呼。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我揣摩有以下因素:一是他曾当过阜阳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二是他是专家型的领导,尤其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他能对农事出口成章;三是他特别风趣幽默,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所以人们没有板板正正称他名字,都喜欢称呼他“魏老专”。我认为,这称呼绝对是对魏建功先生的尊称!这里包含着亲切、尊重和对他平易近人的褒奖。
  
  魏老这一辈子就被一个农字“缠”上了,而且难解难分。他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上学又选择了农业专业的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农技站。他从农技员当起,然后到农技站长、农科所长、农业局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农业大县的县委书记,最后当了农业大地区的副专员,并且主管农业,所以魏老与农字可以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魏老钟情于农业,这是他一辈子最乐意干的事,这可不是口头上的乐意,那是骨子里的情感。他自小就对农业技术感兴趣,所以上学报考农业学校,毕业后分到农技站,他感到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以站为家,扎根基层,一干就是20年。他在基层办种子站、建兽药厂、推广“5406”菌肥、推广红芋火炕育苗、大型屋窖储藏红芋和各种农作物套种技术等,还成功选育出大豆新品种——亳州大豆。他在推广农业技术上尽心尽力,送教上门,送技术到田间地头,甚至为了方便大家牢记,把技术编成顺口溜,印出来发给大家。他几乎像农民一样整天守在村里、庄稼地里。农作物有问题他知道,农民兄弟所需所盼他最有数,老百姓最信他,魏老的威信在十里八乡名声很响,甚至在全县都有名。当地农民都把他当成知心朋友,年年种啥怎样种,都让老魏拿主意。直到现在,那里的百姓还念念不忘老魏当农技员的年代呢!
  
  魏老谙熟阜阳的农业,他知道使劲的关键点在哪。当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分管农业时,立马抓住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抓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他知道这是提高农业效益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大力推广大棚种菜、食用菌生产、林果种植,还有养甲鱼、鳝鱼和螃蟹等,通过借鉴外地经验,培育典型,从点到面,逐步形成一乡一品的区域特色,规模发展。很快就形成了“三特五色十大”农业基地,受到农业部和省里高度关注,成了阜阳农业发展的亮点,进一步引导了阜阳农业向高效优质农业发展。
  
  第二件事,他抓农民素质提高。再好的农业技术,如果因为接受者的素质不高和接受能力有限,还是推广不了或推广慢。怎么能快速有效提高农民的素质,他经过调研认为农广校是个好载体,这个远距离教学方法很管用,可以送教到田间地头,而且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授课,很直观,既通俗易懂,成本又低。于是大力提倡农民上农广校,他亲自到农广校现场办公,亲自带队到先进地区学习,千方百计动员青年农民入学,使农广校办得很红火,最高潮一年招收学员4500人,被中央农广校誉为全国第一校,并在阜阳召开了现场会。
  
  魏老退休后,又被推为老年专家协会会长,他积极把各类专家发动起来的同时,着力把农口的老专家组织起来,进一步发挥余热,鼓励他们把一辈子的实践经验都写出来,协会资助出版。比如畜牧专家董彝,今年101岁了,他是阜阳出了名的高级畜牧师,对牲畜疾病治疗可谓经验丰富,技术高超,魏老积极鼓励他把经验写出来。董老不顾年迈,连续将猪马牛羊等13种家畜家禽的疾病防治和治疗分别单个成书,在全国畜牧界引起关注,有的还被收录为大学教材呢。董老曾感慨地说没有魏老专的鼓励支持,就没有这些成果。
  
  魏老不仅组织大家写,自己也率先作为,他出版了13本书,他的《阜阳农谚》《淮北农谚》《老专诗文》《中国阜阳特色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等书不仅通俗易懂,有的还很有史料价值。假如没有魏老的热心和老年专家协会这个平台,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会流失,专家们的实践经验将付诸东流。如果说魏老在位时对阜阳农业发展是功臣的话,那么退休后当会长,把专家们的智慧用文字给记录下来,更是功德无量,永载史册。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