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蒙洼人的家国情怀

2020-11-7 11:2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58586| 评论: 0|原作者: 朱媛君|来自: 阜阳日报

  淮水之畔,蒙洼腹地。鸡刚叫过一遍,老陈就躺不住了,披上单褂,走出卧室,坐在堂屋门口。院子黑咕隆咚,啥也看不见,只听得院中嘈杂的雨声。老陈开始抽烟,一支接一支。忽明忽暗的烟头划破了院中的黑暗,却止不住这漫天瓢泼的大雨。断断续续的大雨已经持续了半个月,毫无停下的意思。他愁啊!眼看麦子熟了,庄稼人眼睁睁看着到嘴的粮食烂在地里。再下,粮食保不住了哇!
  
  一、撤退
  
  老陈大名陈树玖,是阜南县郜台乡曹台子村村委会主任。7月20日凌晨,老陈和驻村干部陈锁及七八个村民,提着手电,再次巡查蓄洪区是否还有滞留居民。稀稀落落的几处房子,已经不见往日的温暖灯火,民众已自觉转移到庄台上。黑夜中,他们像行走的星星。
  
  “必须挨家挨户仔细巡查,确保居民全部安全转移后,贴上封条,决不能落下一个。”老陈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落在众人的心上。这是命令,也是使命。如果王家坝开闸后,24小时过去,这里将是一片汪洋。众人迅速分散,各自巡查周围的几处民房。老陈和陈锁一组,径直向蓄洪区深处走去。一点灯光隐隐约约,两人加快脚步,冲进一处低矮的院落。
  
  这家主人叫李玉才,是村里的养牛能手。今年68岁,3个儿子都在外打工。老两口带着18岁的智障孙子,伴着蒙洼广阔的鲜草地,养着30多头牛过活。年纪大了,搬迁转移,舍家别业,老两口心里舍不得。
  
  “李大爷,李大娘,你们咋还没搬?”伴随着粗重的喘息声,两个身影和浑厚的声音一起闯进了小院这间一二十平方米的砖瓦房里。“呦,主任,你们咋来的?”二老慌忙下床,孙子在床里面已经睡着。 “这大水来到俺们这里得一天,不着急。”“怎么不着急?撤退命令下了,凌晨三点人畜全部转移,一个不留。”年轻的陈锁沉不住气了。“主任,俺是心疼俺的30多头牛呀。淮堤上临时帐篷搭的小,连日下雨,我怕我的牛淋病了呀!明天我们一定搬。”李大娘着急地说。倔脾气的李大爷一听这话,不高兴了:“我就不走。万一不拔闸不是瞎折腾?俺们老两口就这一处,哪也不去。”说完一屁股坐在床边,把头扭向一边。陈锁刚要发作,老陈挡在了他面前,缓缓地说:“老哥呀,你怎么老了老了还退步了呢?13年前的大水你还记得吗?自己家的牛顾不上,帮着张克义家抢收,地烂了收割机下不去,你一个人一天割了一亩半,当时我们可都是服气你的很。”听了这话,李大爷面色和缓下来:“张克义他家没劳力,带着5个孙子一家7口就指着那点地。我年轻,有力气,乡里乡亲帮衬着点。现在我年纪大了,还有这么个憨孙,洪水一来,家就没哩。洪水退了,我这把老骨头,没本事再盖起这几间砖瓦房哩!哎,人恋故土,狐死首丘……”
  
  “大爹,水退了我们给你盖房!”正说着话,呼啦啦进来5个半大小伙,正是张克义的5个孙子。为首的老大说:“大爹,2007年大水你跟我们说‘水来了怕啥,有大爹呢!’大爹,现在我们跟你说‘水来了怕啥,有你孙呢!”陈锁听了笑出声来:“李大爷,放心吧,还有党和政府呢!你家牛的饲料政府都给你准备好了,正往咱这里运着呢。”“大爹,俺爷把俺家堤坝上楼房和旁边二婶家楼房间的一片空地收拾出来了,明天来师傅给焊棚顶,俺们保证你家牛住的舒服。”个头最小的孙儿从人群中探出脑袋,眼睛亮晶晶地闪。2007年大水,他还在怀里抱着呢。小孙儿又说:“大爹,先转移到俺们家,俺们可是开车来的。”说着,指了指院子里停着的两辆电动三轮车。李大娘已经绷不住眼泪,哭开了:“这就搬这就搬,有亲人有政府,再大水也不怕。老头子,还站着干啥……”人多力量大,一车人一车物,其他人赶牛,一群人提着手电,共同向着高处走去。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一切有条不紊,临危不乱。阜南县政府提前制定好转移方案,组织县政府机关20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 4个行蓄洪区的转移协助工作。从接到撤离指令,到蒙洼蓄洪区180平方公里的非安全区2860人全部转移安置,不落一人,只用了7个小时。
  
  二、守护
  
  王家坝闸地处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交汇处,是淮河上下游的分界点,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它与淮河下游的曹台孜闸“一进水一退水”,中间围成180.4平方千米的蓄洪区。郜台乡位于蓄洪区下游,水位最深,退水最慢,被淹最久。曹台子就是退水闸所在地。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52秒,王家坝闸建国以来第16次开闸蓄洪。奔腾的洪水从王家坝闸涌入,一路波涛汹涌,漫过180.4平方千米的良田、房屋、鱼塘、林地、草皮……绿野变汪洋。
  
  这天,天麻麻亮,村主任陈树玖的媳妇就起床了。她麻利地做好饭,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小孙子,匆匆往堤坝走去。她要去堤上把老陈爷俩换回来。早在暴雨来临之时,村里居民就自发组织了巡堤大队。50米一驻点,对所辖2500米长的淮河大堤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防护堤。家里老爷子80岁了,怕他年纪大,熬不了夜,不让他去,可老爷子硬是拿着手电提着铁锨嚷着要去,还说自己有经验,鼻子都能闻出哪里有渗水的危险。拗不过,老陈只好同意。老陈爷俩夜班,老陈媳妇白班。
  
  赶到堤上,老陈媳妇接过铁锹,打发爷俩回去吃饭睡觉,开始来回巡堤。铅块似的天阴沉沉的,连着堤坝外茫茫的水面。已经蓄洪了,一片汪洋之上,几处屋顶、几处翠绿的小半树冠和偶尔掠过的几只白色水鸟,显示出这儿曾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土地。老陈媳妇平静地转过眼去,这水下,有她的丝瓜南瓜西瓜,红薯番茄土豆……可惜了!她麻利地清理掉堤坡上的杂草,认真查看有无渗漏的地方。退无可退,身后就是家园。她从容镇定地像一块铁,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力量。
  
  天已经大亮。老陈媳妇坐在驻点歇脚,远远看见老陈牵着6岁的孙子朝这边走来。小孙子手里拿着老陈给他特制的小铁锹,一路蹦蹦跳跳。“奶奶,我在和大水干仗。我是小战士……”老陈媳妇一把搂过孙儿,爱怜地抚着头。走近的老陈听了,笑着说:“小战士,准备好了没有?巡堤喽……”老陈媳妇起身,看了老陈一眼,多日白天黑夜的连轴转,他黑了,也瘦了。她默契地递过铁锹,脑中迅速盘算着中午做什么饭又快又好,好早些换老陈回去休息。目送爷俩往堤坡走去,老陈媳妇一阵风似的往家走去。天还是阴沉沉的,但已不似早上铅块般沉重,透出隐隐的蓝色。
  
  三、生活
  
  撤退转移后,如何保障蓄洪区人民镇定从容、和乐安康的生活,是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7月20日9时,王家坝闸开闸30分钟后,保障庄台15万群众生活无忧的各项工作统一有序展开,物资保障组、卫生防疫组、救援组一一成立,逆行开进蒙洼地区。
  
  郜台乡宋台村下辖1个蒙堤庄台8个湖心庄台。每个庄台1个临时党支部。36岁的阜南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楚尚奇是驻蒙堤庄台临时党支部书记。蒙堤庄台是唯一一个与外界通车的庄台,整个宋台村9个庄台的物资全部运到此地,再由冲锋舟分送到湖心庄台。楚尚奇负责统筹物资,环境消杀、垃圾转运的安排工作。白天入户巡查慰问庄台群众,为居民排忧解难,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晚上戴上袖章,拿上铁锹手电,和大伙一起巡堤。宋台村所辖2800米的大堤,一公里20到30人,50米一巡,24小时轮班。楚尚奇每天必巡一趟。自从20日来到庄台,吃饭不定点,洗澡是凉水,白天太阳毒辣,夜晚蚊虫成群,他丝毫不放在心上,依然面带笑容为群众忙前忙后。
  
  除了临时党支部,每个庄台还有驻庄台医疗工作小组,负责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驻点宋台村的是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的张捐献和闫永辉医生。一大早张捐献和闫永辉就在临时党支部门口摆上仪器开始义诊。寻医问诊的村民络绎不绝,多是留守老人。量血压、测血糖,耐心询问身体状况。当得知有老人行动不便或者有长期慢性病时,就仔细做好登记,以便下次送药到家,进户问诊。除了在蒙堤庄台义诊,不管雨打日晒,他们每天下午都会坐船去各个湖心庄台宣传灾后防疫和健康卫生知识,入户健康走访,每天忙到夜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他们身上的白大褂在火辣辣的太阳下白得耀眼,身后党支部旗杆上的党旗红得闪亮。“看到他们在,俺们心里踏实!再大的水也不怕。”82岁的张玉芬老人激动地说。
  
  四、称赞
  
  庄台下洪水波涛汹涌,庄台上生活有条不紊:老人安详地坐在路边唠嗑,孩子无忧无虑地在巷子里穿梭,年轻人忙忙碌碌做着眼下的工作,担着自己肩上的责任。
  
  8月1日9点30分,王家坝开闸蓄洪12天后,曹台子退水闸开闸退洪,尽管淮河水位仅低于蓄洪区几公分,水流缓慢,但大灾即将过去的希望已来临。宋台村60岁的老党员张玉龙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正在和他的老伙计们商量着要唱几场大戏送给庄台群众。他的老伙计有:67岁的老党员老支书杨永新、75岁的老党员老干部汪庆敏、73岁的老党员熊永朝。出于共同的身份共同的爱好,他们自发成立了宋台村文化团戏班子。这12天来,他们也冲锋陷阵在抗洪一线,帮助群众转移、物资运输、日夜巡堤。今日退洪,可要好好唱上几场。
  
  说唱就唱。
  
  临时党支部屋外的巷子里,鼓、锣、二胡、板胡、凳子、音响准备停当,几位主角登场坐下。今天的主打戏是张玉龙的淮北梆子戏。一把板胡两把二胡,亲切的旋律响起,张玉龙老人高声吟唱起自编的词儿:
  
  “洪水无情淹家园,党和政府送温暖。大水来了俺不怕,一方有难八方援。有米有面样样全,吃喝俺都不做难。县乡干部住俺村,抗洪防汛冲在前。白天黑夜忙不完,安排工作真周全。群众感谢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好政策……”
  
  二胡板胡合奏的曲子亲切、张大爷声音高亢悠长、歌词通俗易懂、曲调韵味十足……一曲罢了,老人孩子们热烈的掌声中还夹杂着几声汉子的叫好声。抬眼看去,临时党支部房顶,一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
  
  五、新生
  
  水退人进,生产自救。8月20日,郜台乡的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但郜台乡的群众已经在党员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有序开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水退到哪,就清理消杀到哪,就补种抢种到哪。地势较高的农田里,村民们开始行动起来,热火朝天地播玉米、栽大葱;退水后的道路上,村民正在清理路上的淤泥;村里扶贫车间大门敞开,恢复生产;鱼塘边有村民在清理消杀鱼塘……
  
  早秋微凉,天色微亮,老陈挎着一篮绿豆,来到尚有积水的自留地,开始“攒绿豆”。所谓“攒绿豆”,就是在洪水将退未退,还有二三十公分的时候,抢种绿豆。绿豆生长周期短,是救灾作物的首选。这“攒绿豆”是个技术活。由于地里还有积水,攒绿豆时力度要适中、密度要均匀。力度小了绿豆浮于水面,力度大了绿豆扎泥太深不易出苗,密度小了浪费土地,密度大了苗细弱小。密度均匀、不深不浅,泥中的绿豆睡个五六天,水退了,发芽了!老陈“攒绿豆”的技术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王家坝闸建国以来16次开闸蓄洪,“攒绿豆”是蒙洼人民融进骨血的生存之道。老陈穿着胶鞋,趟着走在水下依稀可辨的田埂上,马头篮横挎胸前,左手挎篮,右手撒豆。走一步,撒一把。他走得很慢,换步的档口,右手迅速在篮里抓起绿豆,握住攒紧,手腕带力,抛洒入水,动作娴熟,一气呵成。静心听着绿豆飕飕入水的声音,老陈觉得分外好听,就像庄稼拔节的声音一样悦耳。一篮见底,撒了一亩多地,竟不觉得累。村里还分发了葱、大蒜、洋葱等冬春蔬菜。老陈盘算着,如果种大葱的话,一亩地种五六百斤大葱,到年底,能收获五六千斤,遇上年关卖个好价钱,再种点其他时令蔬菜,一样可以增收……水退抢种,照样好收成。
  
  老陈慢慢地走上堤坝,点上支烟,停下细看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洪水退去,抢种补种。地势较高的农田里,已是一片碧绿,铺满了生命的色彩。老陈心满意足地看着景入了神。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唱起刚学的曲儿:“洪水无情淹家园,党和政府送温暖……”情真意切的歌声回荡在堤坝。
  
  东方,太阳升起,彩霞满天;脚下,大水退去,家园依旧。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