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王彪) 发布会主要内容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也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 主要指标争先进位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翻开科技创新成绩单 几组数据令人振奋! ↓ 答记者问 问题一:十三五以来,我市工业产业、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请介绍一下经信部门在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发展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答复:近年来,全市经信部门坚持产业兴城、工业强市,不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从政策引领、资金激励、解决问题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加油助力。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近年来,不断健全产业支持政策体系,每年设立4亿元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从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等方面给予企业全面支持,引导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已对近600个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约2.5亿元,第四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坚持政府引导、目标激励、分级培育、一企一策,集中优势资源,提供精准服务,推动全市龙头企业规模快速壮大。 三是落实服务保障。在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开展领导干部“四送一服双联”活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问题办理“一单四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题收集和办理长效机制,提升问题解决效率和实效。今年1-10月份,全市302名领导干部走访调研企业11071家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538个。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将企业服务好,将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阜阳工业发展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明天! 问题二:2020年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请问此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答复: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2017年8月,阜阳市人民政府与省科技厅开展厅市会商,商定支持我市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2018年6月,我市召开了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启动大会,提出了力争三年在皖北率先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制定了《阜阳市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共设置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创新创业环境等五个一级指标和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17项可量化二级指标。截止目前,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等14项指标已完成序时进度或达到创建目标。受疫情影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占地区GDP比重、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3项指标正在积极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强短板、补弱项,对照尚未达标的指标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硬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圆满完成创建目标任务。 问题三:刚刚听到前面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高水平重大科技成果,能否举一两个例子详细介绍下? 答复:“十三五”以来,我市不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跃度日益增强,目前已建有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颍东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颍泉分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颍上分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在临泉县设立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西北综合试验站,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落户太和,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分别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科大先研院等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创新中心和基地等。近年来,我市吸引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阜创新创业,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安徽省一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源于清华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市首家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获得省扶持资金1000万元,为泡沫铝国家标准牵头制定单位,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第二名,完成的“孔结构可控的泡沫铝连续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团队研发的电磁屏蔽型特种泡沫铝材料,应用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系统电磁屏蔽,解决了世界最强交变电流的电磁屏蔽问题,填补了国际空白,产品还被用于2022年冬奥会冰球馆、安徽省创新馆、山东济青高速等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 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是我市另外一家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团队与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开展全面合作,成立了安徽省吉祥纺织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实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零的突破。团队主要围绕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家纺制品产业化进行研发,在原家用纺织品的基础上,开发了抗菌防螨产品、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防水透湿纳米纤维制品等。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及时研发出可重复使用的新型杀菌杀病毒纳米纤维膜防护口罩,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贝克制药完成的“抗艾滋病药物拉米夫定原料及其系列组合制剂开发”项目获得2015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究设计的以酒石酸和薄荷醇为起始原料的不对称合成拉米夫定的工艺路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际制药巨头的垄断,为国内艾滋病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艾滋病治疗药物。 华铂科技完成的“废旧铅蓄电池全组分清洁高效利用成套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获得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形成了从关键设备到工艺技术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旧铅蓄电池全组分清洁高效利用工艺,并实现了产业化,有效提高了废蓄电池的综合利用率,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性能锂电池隔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20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功制备了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解决了隔膜孔径分布不均匀、孔隙率低的问题,提高了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和吸液保湿能力,电池的综合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数码电子产品和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领域。 安徽嘉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团队与安徽大学杨建军教授开展合作,完成的“多功能绿色热塑性聚氨酯(TPU)/聚酯(PET)复合织物材料关键技术研发”获得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研发出具有耐老化、耐磨、防寒隔热、气密性好、耐寒、阻燃、隐形的多功能绿色TPU/PET复合织物材料,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部分产品的性能高于欧盟标准要求,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新闻发布会全文 “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十三五’成就巡礼”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工业和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发布会韩烁介绍: “十三五”以来,全市经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产业兴城、工业强市”,在加快产业升级、做强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上精准发力,工业发展质量和产业基础不断提升。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总量增速争先进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的比重由2015年的5.1%上升到2019年的7.3%,位次由2015年的全省第7位上升到目前的全省第4位。“十三五”前四年,工业年均增速10.6%,比全省高2.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了总量升四、增幅前三的优异成绩。 (二)重点产业支撑有力。初步形成了“554”产业发展格局,节能环保、能源化工、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绿色建筑建材、现代医药、纺织服装等工业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七大产业实现产值突破2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以上。2015-2019年,节能环保产业增长超220亿元,成为全市首个超600亿元产业,华铂科技产值突破百亿;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产业均增长百亿元左右,昊源化工产值突破80亿元,开乐汽车、江淮汽车、贝克等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到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699家,总数位居全省第4位。年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74家,数量居全省第三。“13581”龙头培育工程顺利实施,第一批、第二批共计63家培育企业,1-10月完成产值42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2%,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5%以上。 (四)工业投资稳步增长。2016-2019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475.2亿元,年均增长14.4%;累计完成技改投资666亿元,年均增长18.4%。全市单个工业项目规模由2015年的1.1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1.8亿元,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7个,较2015年增加21个。总投资200亿元的昊源化工退城入园项目一、二期建成,总投资31.16亿元的华铂二期项目顺利投产,总投资35.9亿元的太和开发区生物岛、总投资29.0亿元安徽柏联智能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开工,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民营经济成绩斐然。2015-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由25.5万户增长至53万户,市场主体总数居全省第2位;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增加近百万人;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超千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5.3个百分点,占比居全省第5位。2015年以来,我市在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中始终处于第一方阵,2018年位居全省第1位,其余年份均位居前5。 二、质量效益持续优化 (一)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12.8%提升到2019年的2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15年的11.8%提升到2019年的33.3%。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由2015年的303.51%提升到2019年的351.36%。 (二)创新发展动力强劲。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天能电池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锦辉制药、安徽福斯特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87家企业获批省专精特新企业、115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企业获批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家企业获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银河皮革、天鸿新材料等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连续四年超额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任务,提前三年实现“十三五”期间下降18%的目标。界首田营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华铂科技、天能电池等9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安徽三宝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项产品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一方阵。 (四)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阜阳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界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次参评即获得五星级评价。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获批省级化学原料药基地。认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 (五)区域质量不断提高。2017年启动推进制造强省考核评价工作以来,界首市连续3年被评为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太和县连续2年被评为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连续3年被评为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颍泉区1次被评为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 三、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市建成高速、泛在、安全、稳定的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基站数量由6466个增加到1.02万个。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5G商用,建成1946个5G基站,数量位居全省第2位,市区和县城主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完成电信普遍服务建设,率先实现行政村光纤100%通达。 (二)两化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大力推广企业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全市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36家企业获批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140余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安徽三宝棉纺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互联网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17家企业获批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超过300家企业实现上云。安徽文胜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晋煤中能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基础建设和平台建设,标志着我市在标识体系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三)信息消费迅速发展。全市信息消费不断扩大,完成3G网络到4G网络的迭代升级,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固定宽带用户数从2015年的73万户发展到现在的224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数从2015年的280万户发展到现在的560万户,总数均位居全省第2位。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太和县获批省级信息消费示范县,安徽科杰粮保获批国家级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17个产品获批信息消费创新产品,3个产品获批省优秀智能硬件产品,11家企业获批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结果,是认真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结果。展望“十四五”,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抢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坚持产业兴城、工业强市,按照“554”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行动,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深入推进“13581”龙头培育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升行动,奋力实现“十四五”时期阜阳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秦煦介绍: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关注与支持。很高兴与大家见面,就我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进展进行交流。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五”以来,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以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要指标争先进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这里我先跟大家报告几组数据。“十三五”前四年,全市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3%,增幅稳居全省前3位,其中连续两年第1位。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2家,是“十二五”末的4.59倍。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由2015年的87家增加到193家,增长122%。重大科技成果由2015年的16项增长到2019年的1868项。2018年我市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为5.5人年,较“十二五”末增长124%。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市创新潜力已跃居全省第2位,创新综合能力由“十二五”末的全省垫底提升至全省第7位。具体来说,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创新取得突破 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十三五”以来,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累计达到64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095家。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9%,是2015年的2.26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6个月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阜阳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累计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200余项,各级财政支持经费近2亿元,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 二、创新平台能级提升 贝克制药、天能电池分别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分中心,实现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全市现有各级各类研发平台共665家。建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各1个、省级高新区1个,依托阜阳界首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进展顺利,界首市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成阜阳颍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临泉县、太和县、界首市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创建,颍上县通过“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成功设立。 三、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十三五”以来,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4.53亿元,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78.4亿元。共获省科学技术奖37项。3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立项支持,占全省企业立项数的12%。设立了总规模2亿元的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入库项目48个。成功举办安徽省科技成果对接会阜阳分会、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系列活动。 四、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坚持高端引领,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1名,建有安徽省院士工作站4家。先后引进清华、北大、中科大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来阜创新创业,其中8家获批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累计获得省级扶持资金5900万元。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外智力引进工作,获批引进国境外人才项目16项,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27件。 五、创新创业生态日益优化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及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扶持奖补等一系列政策,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大胆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实施普惠制的研发准备金和科技创新券制度。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质量提升行动,全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2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和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累计获得全国、全省创新创业大赛奖励20余项。 六、科技惠民有力有效 “十三五”以来,累计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50多项,财政支持资金4700余万元,选派科技特派员1812人次,实现了对全市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家,星创天地9家,现代农业产业联盟23个,开展科技培训1300余场,培训人数超过3.8万人次。投入45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支持阜阳师范大学更名。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紧急启动两批40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化危险因素探讨与重症临床救治预案”项目,部分建议被国家卫健委防控专家组采纳,科技服务民生取得明显成效。 各位媒体朋友们,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借此机会,向全市科技工作者,向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蓝图和2035年发展远景,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谋划“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建设实力阜阳、大美阜阳贡献科技力量。 五年耕耘,五年收获 时光跃进的足音永不停歇 城市发展的脉搏依然跳动 阜阳—— 正以一个“奋斗者”的姿态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