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专题 2021阜阳两会 查看内容

特色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界首方案

2021-1-19 16:21| 编辑: 蜗牛先生 | 查看: 29307| 评论: 0|来自: 阜阳日报

创新+开放+服务
特色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界首方案
  
  岁末年初,阜阳界首高新区内一派繁忙景象。
  
  总投资12亿元的年产20万吨再生精铅冶炼深加工项目一期顺利点火。“电池大佬”骆驼集团落子界首,让不足3平方公里的田营科技园聚集了天能、南都、骆驼3家知名上市企业。
  
  总投资30亿元再生资源提档升级项目——年产6GWH新能源锂电池生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4个月后,知名共享电动自行车将用上“界首动力”。
  
  600公里外的上海市杨浦区,安徽省在长三角地区设立的首个离岸科创中心——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又迎来新一波客人……
  
  创新赋能、集聚优化、开放融通、服务护航……近年来,阜阳界首高新区围绕特色产业持续发力,整体实力、发展水平不断攀升,连续4年跻身全省“前十”,国家高新区创建步履铿锵。
  
  皖西北县级城市园区发展“蝶变”,为特色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创新赋能
  
  日前,2020年度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公布,阜阳18家企业入选,其中,落户界首的企业占了半壁江山。此前公布的2020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中,天能电池集团(安徽)入选,填补了阜阳空白,也是全国铅蓄电池行业唯 一上榜企业。
  
  “缺乏科技创新资源、重大产业基础、科技人才优势和科技金融支撑”的界首市,还有不少产业领域的创新填补了阜阳空白。
  
  近年来,阜阳界首高新区坚持创新赋能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全方位推动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奠定了界首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界首实现弯道超越的最现实选择。”市政协副主席、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表示,为此,界首市委市政府提出“界首即高新区”理念,把科技创新放在更高、更全局的高度去思考,明确两点共识:科技创新的奖励资金不受预算约束,上不封顶;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奖励不与企业的贡献挂钩。
  
  政策牵引下,阜阳界首高新区形成了“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局面、“逢先必争”的氛围,产业创新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累计建设 70 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支,签署产学研协议400余项,凝聚高端技术开发人才300余名。
  
  拥有资源循环利用领域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先后主导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3项。累计获批授权专利1276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3个、科技进步奖17项。
  
  创新赋能,产业体量不断壮大。至2020年底,界首规上工业企业332家,实现产值693.5亿元。其中循环经济产业规上工业企业155家,实现产值505.5亿元;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129家、超10亿元9家、超50亿元2家、超百亿元1家。
  
  集聚优化
  
  1个月前,总投资12余亿元的年产20万吨再生精铅冶炼深加工项目及400万KVAh蓄电池项目一期正式点火生产,全部达产后,能形成年产20万吨再生精铅和3.3万吨试剂硫酸的规模,年产值将超40亿元,这将进一步壮大阜阳界首高新区再生资源产业规模。
  
  地上无山、地下无矿的界首市依托“垃圾的资源化”,用一个个大体量的项目持续壮大着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打响了再生资源的全国品牌。
  
  “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发展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再生资源特色产业规模。”界首市市长何逢阳表示。
  
  以专业特色园区建设为方向,阜阳界首高新区打造了5个主导产业鲜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科技园。其中田营科技园年回收加工废旧蓄电池170万吨、生产蓄电池极板8500万套、电池6000万只,分别约占全国的1/3、1/4和1/5,是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专业园区。光武科技园年回收利用废塑料180万吨,生产改性塑料颗粒150万吨、生产化纤产品20万吨,是全国最大再生塑料改性颗粒生产基地、产业链最长的再生化纤基地。西城科技园年循环利用铝材30万吨,是全国第二大铝材回收加工基地。
  
  再生资源特色产业产值占界首市工业产值的72%以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填补皖北空白,全省首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成效评估得第一,界首市工程塑料产业获批省第五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实现阜阳“零”突破……说起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的亮点,阜阳界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伟如数家珍。
  
  产业集聚的同时,界首市特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高值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买原料、卖原料的低端发展方式,实现了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并向锂电池等储能新能源领域进军;进来废铝,出去铝型材、彩铝板;进来废塑料,出去短纤、长纤、大型管材的发展格局,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曹伟介绍。
  
  开放融通
  
  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森加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双喜成了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的“常客”,公司与加拿大安凯尔科技联合孵化的水质分析仪组装生产基地项目已落户界首。
  
  “以离岸科创中心为平台,聚集长三角等地区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项目孵化,并将这些成果嫁接到界首,实现‘借梯登高’。”曹伟表示,1年多来,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运营稳健,已成为开放合作的窗口、资源整合的平台、沟通交流的桥梁、离岸孵化的基地。
  
  着眼于抢抓“融入长三角”战略机遇,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科创资源,2019年12月,界首市在上海市设立我省首个由政府在长三角设立的科创“飞地”——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
  
  “挂牌后,阜阳界首高新区抽调精兵组织专班驻守,以离岸科创中心为平台,推动新科技、新产业从上海向界首流动、在界首落地。”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主任张涛介绍,目前,中心已入驻企业16家,新注册成立异地孵化企业3家,孵化成型项目4个。
  
  作为“融入长三角 高铁全覆盖”阜阳市情推介暨招商恳谈会上签约的项目,安徽奥邦塑胶项目目前进展顺利。总部位于郑州新澳塑胶斥资6亿元在界首打造新项目,是界首开放融通发展新成果。
  
  说起投资界首动因,奥邦塑胶相关负责人说,除产业发展基础之外,他们还看中了界首在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和创新要素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桥头堡”优势。
  
  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阜阳界首高新区引导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走出界首、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目前,由田营科技园企业投资兴建的非洲铅酸电池回收生产基地项目正稳步推进。阜阳界首高新区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们将更加积极推动开放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聚焦经济发达、改革工作先行地区,强化沟通、交流、合作,帮助更多企业对接资源、机会。”曹伟介绍,将继续以企业为主体,持续推深做实离岸科创中心建设,加速筹建北京、南京、深圳、合肥离岸科创中心,并着手谋划建设海外科创飞地。
  
  服务护航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企业高层个人情况影响,位于阜阳界首高新区的某企业近日“麻烦”不断。
  
  稳企业就是稳就业、保民生。界首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及时跟进,多措稳定生产的同时,多次往返厦门等地,积极协调,并联系了台湾、美国客商,对接注资盘活。目前,企业正稳步复苏。
  
  “要不是政府和园区多方协调奔走,我们很难渡过这次难关。”该企业负责同志表示,他们一定将这种关怀帮助转化为发展动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借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业务扩张和出口受阻造成资金链断裂,管委会果断出手多方融资;用地用电用水遭遇“拦路虎”,管委会及时出面协调解决;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物资紧缺,管委会主动联系采购,甚至于企业家的家庭生活,管委会也都记在心上。
  
  “多干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曹伟介绍,优良的营商环境既是吸引力、竞争力,也是创造力、驱动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体现出高新区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特别是2019年以来,阜阳界首高新区始终坚持“支持不指导、帮忙不添乱,企业需要时立马出现、企业不需要时远在天边”等理念,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出实招、放大招,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推动“放管服”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进一步厚植了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针对群众关注的难点、堵点问题,阜阳界首高新区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优化审批环节,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拿地即开工”“不见面审批”,工业项目1天办结,其他项目40天内办结,一证到手,六证齐发,企业登记实行线上“秒批秒办”,将审批的流程、时间缩短,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引领,打造了线上“企业需求指挥调度平台”、线下“三专”服务平台,为企业和政府提供需求报送及统计分析服务,涵盖政策发布、企业诉求管理、服务专班等方面内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认可。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优良的营商环境打造了招商引资“强磁场”。统计显示,阜阳界首高新区2019年招商落地项目36个,总投资68.76亿元。2020年落地项目37个,总投资95.05亿元。5个科技园2021年计划开工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46.62亿元,为阜阳界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澎湃动能。
  
  本报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于飞 穆从贺 文/摄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