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没有奉献,就没有山河

2021-3-4 10:00| 编辑: 戴斐 | 查看: 2522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刘勇 郭晓雅|来自: 阜阳日报

  在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王家坝镇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荣誉,面对疫情、汛情叠加的“加试题”,全镇上下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尽非常之责、用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书写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彩篇章;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蓄洪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王家坝镇党委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认可;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激励着王家坝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线,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脱贫攻坚干群齐心啃下最硬骨头王家坝镇地处蒙洼蓄洪区上游,始建于1953年、素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闸就坐落在这里。
  
  自1954年至2020年,王家坝闸先后16次开闸蓄洪,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汛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于淮河边、长于淮河边的86岁村民刘克义,亲历了16次开闸蓄洪。尽管随着淮河治理的持续推进,蓄洪区内庄台的安全性大大提升,但其间经历的心酸与磨难,依旧令老人难以忘怀。
  
  是啊,有谁愿意家园被洪水淹没,有谁愿意家园成为“孤岛”?但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人民默默接受了这一切。多年来,因水灾频繁,王家坝镇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深度贫困局面。
  
  “王家坝人骨子里有股劲,越是艰难就越要向前。”镇党委书记张涛说,虽然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但全镇上下坚持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强大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镇党委一班人带头履行主体责任,以实干抓落实,通过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7个扶贫专班,定期研究谋划、部署推进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的落实,在全镇营造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干部的务实,赢得群众的认可。“90”后村干部金广玲,是李郢村的“百事通”,群众有啥困难与想法,她不仅了解得清楚,更竭尽全力解决,成为贫困户的“贴心人”;“80”后干部李宇涵,带领郎湾村强基础、兴产业,用实际行动拉直了群众心中的问号,“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没有奉献,就没有山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以来,王家坝镇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24户59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以民为本民生洼地变成幸福高地雨后的蒙洼蓄洪区一碧万顷,点缀其间的庄台升起袅袅炊烟。
  
  在王家坝镇居民迁建安置点,67岁的杨春明已经做好午饭,“现在这房子多好,宽敞明亮,配套齐全,交通便利,以前想都不敢想。”
  
  杨春明原先住在和谐村自由庄台。“人均二十平,抬头一线天,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曾是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庄台群众的生活窘境。
  
  “那时候,俺一家6口住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日子是真苦啊!”杨春明说,搬迁后,菜市场、学校就在家附近,马路对面就是扶贫工厂,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便利,让曾是贫困户的他感到幸福满满,“往后的日子肯定会更好!”
  
  在王家坝镇,像杨春明一样改善居住环境的群众不在少数。
  
  从2018年元月份开始,王家坝镇党委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改善庄台环境为突破口,加快打造宜居生态庄台,通过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工程,修建文明路、干净塘、文化墙和小广场等,实现了庄台“从内到外”的大变身。与此同时,实施三年庄台居民迁建计划,动员部分群众从拥挤的庄台里搬出来。
  
  “说句实在话,起初的工作并不好干。”王家坝镇专职扶贫副书记张方说,在庄台上住习惯了,尽管生活中有着诸多不便,但许多群众并不愿意搬迁,“为了让大家放下思想包袱,全镇党员干部白天上门走访,晚上总结工作,最终才有了今天的工作成效。”
  
  目前,王家坝镇2018年首批294户迁建户、1397人已入住新房;安置点二期住宅主体工程即将封顶,三期已经开工建设。不久后,庄台内“抬头一线天”的景象将成为历史。
  
  群众事无小事。这些年,王家坝镇党委带领镇村干部,把群众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解决了一大批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在镇党员干部的帮助下,贫困户王兆登不仅住进了新房,一个儿子还当上了护林员;贫困户张心乐学会了美容美发技术,有了一技之长……这样的故事,在王家坝镇数不胜数。
  
  申报实施到村项目,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许多贫困户有了立身之本;开展教育扶贫,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系列扎实有效举措的落地,让这片昔日的民生洼地逐渐变成了眼下幸福生活的高地。
  
  传承精神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3月1日,阴雨蒙蒙,王家坝镇郎湾村外的连片大棚里,村民叶孝流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碌着。看着已经一拃高的西红柿苗,老人喜上眉梢。
  
  去年7月,遭遇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后,王家坝镇党委及时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叶孝流也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补种了3亩大葱,“效益很好,一亩地收入万把块。”
  
  让老百姓有一个挣钱的门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才是稳脱贫、防返贫、能致富的根本之策。洪水过后,根据土壤、气候等特点,王家坝镇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各庄台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积极推行“夏季作物早秋补、粮食作物蔬菜补、牲畜损失家禽补、产业损失就业补”四补稳收入措施,全镇补种绿豆4600亩、香葱2000亩、萝卜1500亩、荞麦1000亩、西兰花100亩,实施旱稻灾后综合防治6000亩。同时,结合当地水多的特点,镇党委鼓励群众发展水生适应性农业。目前,全镇芡鱼共养规模达到500亩,稻虾共养面积达4100亩。
  
  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也是王家坝镇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大主力。去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该公司,了解就业扶贫有关情况,并同企业职工亲切交流,希望企业有效克服困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不辜负总书记的希望,我们对生产抓得很紧。”红亮箱包总经理王恒亮说,一段时间以来,公司持续扩投资、添设备,订单已经排到了8月份。目前,企业136名工人中,62人是脱贫户。
  
  王家坝人是不会被困难压倒的。过去的一年,尽管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年中的历史罕见特大洪水,加大了脱贫攻坚的难度,但王家坝人依然积极自救——疫情期间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有效带动贫困户就业;洪水过后第一时间用“绿色”追赶,确保不留一分白茬地,至今尚未发生返贫致贫现象。
  
  “能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我们感到无尚荣光。”张涛告诉记者,下一步,镇党委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和“三牛”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动态监测帮扶,确保群众收入稳定、不返贫不致贫,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