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电动车飞线充电的问题,颍东区河东街道办事处向阳社区左庄新村小区曾建设了集中充电桩。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一些居民反映,充电桩的数量不够,而且充电虚、充电费较高。 “以前,我们用家里的电给电动车充电,很快就能充满,可以跑很远。现在,一块钱充四个小时,还没跑多少路,就没有电了。”日前,在左庄新村小区,一名居民直言不讳地说。 居民反映的问题,左庄新村居民组长王福明表示理解。“用充电桩,花一块钱究竟能给电动车充多少电,大家存有疑虑,所以对充电桩的接受度不高,导致使用率较低。”他告诉记者,向阳社区包保人员在走访中了解了相关情况,当即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办法。 借鉴外地经验,向阳社区邀请电力、城管、消防等部门工作人员参与,提供技术指导,在左庄新村小区每栋楼的一楼外墙为每户安装了一户一表充电装置,电源线直接连接每家的电表。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充电装置上都标明了房号,写着“有电危险,严禁触摸”的提示语,一户一锁,并配置漏电保护器。 “集中充电桩,居民不认可,还是有人在夜里偷偷地从楼上扯电线下来。如今装了一户一表,就像以前在家里充电一样,而且更加安全、方便,大家都说好。”家住左庄新村6号楼的李凤英说。 扎根基层听民意,走访群众办实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向阳社区探索构建网格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明确“两委”成员和居民组长的职责,要求每周至少走访5户居民,搜集梳理存在问题,列出任务清单,明确解决时限,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社区留守老人多的状况,向阳社区组建了7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下设医疗组、家政组等多个小组,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全方位、全覆盖、常态化。 左庄新村居民蒋玉秀今年88岁,儿女不在身边,长期独居。每隔三两天,社区志愿者都会上门看望她。“孩子们很体贴,每次来都帮助整理屋子,查看水电,陪我聊天。遇到啥难事,打个电话,他们就过来了。”蒋玉秀说。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住在同一个社区,每个人都是大家庭的一员。”向阳社区志愿者王晴说,作为志愿者,他们会定期上门帮助有需要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让大家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同时也是文明创建的关键环节。”向阳社区党总支书记常娟说,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困难群体入手,从突出问题着眼,从具体工作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不断提升。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