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一把刺刀背后的家风传承

2021-5-14 07:3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3218|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见习记者 郑新勇/文 记者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在即将开放的阜阳程恩普纪念馆里,收藏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刺刀。这把刺刀曾随主人参加过著名的淞沪会战,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痛饮日寇鲜血。去年热门电影《八佰》讲述的便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如今,这把刺刀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里,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光荣岁月。
  
  刺刀的上一任主人,是家住颍东区北京东路社区的居民邢珍。今年1月,邢珍郑重地将刺刀托付给颍东文体局相关负责人,同时公之于众的,还有那段隐藏了半个世纪的家族往事与家风传承。
  
  社区大姐的家族往事
  
  近日,在北京东路社区居委会,记者见到了怀抱一大堆资料的邢珍。
  
  邢珍今年48岁。因为三位至亲先后患上重病,她不离不弃照顾他们,所以她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憔悴许多。很少人会想到,这个平时沉默寡言、勤勤恳恳的女子,祖上曾在阜阳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的太爷爷邢元伟,是阜阳一中的创办人之一。”邢珍翻开一本厚厚的《阜阳一中百年校庆丛书》,扉页赫然写着“1917年,新学兴起,刘铭经创建安徽省第六中学,阜阳一中肇始,教员均为学界知名人物,如邢元伟、李仲房……”
  
  通过查询“安徽党史方志网”,一个更为清晰的邢元伟呈现在记者眼前。生于1876年的邢元伟,在清朝末年曾被授予山东直隶州判,但追求进步的他拒绝赴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安仁会(同盟会下属组织),先后出任国民党阜阳县党部部长、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校长(阜阳一中前身)。抗战开始后,邢元伟提出“增加抗战力量”“防止日寇经济侵略”“恢复安徽大学”等议案,主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42年病逝。
  
  一把刺刀的荣耀
  
  邢珍是邢元伟的第五世孙,昔日先祖的荣光,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模糊。惟一能让她感受到些许骄傲的,便是家中遗传下来的那把刺刀和太爷爷手写的《朱子家训》。
  
  在邢珍小时候,便知道奶奶的柜子里藏有一把刺刀。据奶奶生前回忆,这把刺刀是当年淞沪战役结束后,老太爷的朋友程恩普从上海寄来的礼物,说刺刀的主人曾参与过四行保卫战,饱尝过日寇的鲜血。邢元伟得到刺刀后,将之视若珍宝,予以收藏。
  
  在邢珍的记忆中,奶奶从不让她触碰刺刀,仅在逢年过节时,见父亲拿出来把玩过几次。2010年,邢珍在参加五爷葬礼时,从其遗物中又翻出了那把刺刀。时隔半个多世纪,刺刀虽已锈迹斑斑,但刀口仍锋利无比。2019年末,邢珍的丈夫病逝,她就想着让这把刺刀及老太爷当年手书的家训能有个更好的去处。在和颍东文体部门联系后,今年1月,邢珍将刺刀及老太爷手书的《朱子家训》全部捐给了在建中的程恩普纪念馆。
  
  家族六代12人从军保国
  
  在社区群众们的眼中,邢珍是位苦命的女子,同时也是位邻里皆知的好儿媳、好女儿。丈夫16年前查出了肝硬化,婆婆因为糖尿病、心脏病、脑梗失去劳动能力,母亲因严重的风湿病而多年瘫痪在床。
  
  即使生活坎坷,邢珍依旧选择微笑面对。面对三位身患重病的至亲,她无微不至地精心照顾,努力工作,撑起家庭的一片天空。在丈夫完全丧失行走能力乃至瘫痪的最后几年,她依旧不离不弃,陪他含笑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邢珍记忆中,从邢元伟那一代算起,家族成员中,有投身于旧中国教育事业的,有毕业于黄埔军校反抗旧军阀的,有参加新四军献身革命事业的。但无论身处何种位置,从事何种工作,他们无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为报效国家而奋斗。去年夏季,邢珍大学尚未毕业的儿子进入军营,成为家族六代中的第12位军人。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老太爷当年手书的《朱子家训》虽已捐出,但所书内容,邢珍仍能张口背出。在她看来,任凭时光变迁,家族可以有兴衰,人生可以有起落,但与人为善报效祖国的宗旨,永远不可以忘掉。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