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两只印盒见证新四军在阜阳的抗战岁月

2025-8-7 09:06| 编辑: 刘黎 | 查看: 1518|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来自: 颍州晚报

      在阜阳市博物馆的展柜中,两只锈迹斑斑的铁质印盒静静陈列。它们被鉴定为“民国彭雪枫办公室印盒”,承载着彭雪枫将军及新四军第六支队在阜阳地区浴血奋战的壮阔历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生动见证。
  

  彭雪枫办公室印盒(2件)

  
  无声见证者 彭雪枫办公室印盒里的抗战记忆
  
  近日,记者在市博物馆看到,这对印盒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铁质表面已多处剥蚀。其中一只呈敞开状,凝固的印泥仿佛仍留存着当年盖印时的温度;另一只带铰链的盖子内侧,斑驳漆面上隐约可见英文“THIS STAMP PAD……”(意为“印台”)。盒内一张写有“1940年涡阳县搜集”字样的牛皮袋,更印证着它与那段历史的紧密关联。1963年,阜阳军分区将这两件文物移交市博物馆,使它们得以永久定格那段峥嵘岁月。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1938年9月,彭雪枫肩负毛泽东“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使命,组建新四军第六支队挺进豫东淮北。当时蒙城、涡阳等作战区域均属阜阳地区。经过艰苦斗争,以永城、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部队发展至1.7万余人。1939年9月,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在涡阳召开,作出建党、建军、建政等重要决议,标志着根据地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从彭雪枫办公室发出的每一份政令、每一道战令,都要用这两只印盒里的印泥加盖印章,它们因此成为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直接物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浴血新兴集 新四军第六支队的反“扫荡”壮歌
  
  翻开《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史》,时光定格在1939年底那段峥嵘岁月。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和日伪军频繁“扫荡”,新四军第六支队与豫皖苏区党委始终坚守抗日阵地,成为保卫根据地的核心力量。
  
  1940年4月1日拂晓,日军纠集日伪军3000余人(含日军千余人),出动汽车30余辆,分进合击永城东北山城集地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第三总队及萧县抗敌总队等部依托磨山、僖山、保安山、芒砀山顽强抗击。
  
  激烈的战斗一直打到黄昏,政委孔石泉率领战士利用“抗日沟”掩护,撤出了战斗。此役共毙伤日伪军400余人,迫使敌人仓皇撤回据点,取得反“扫荡”重大胜利。
  
  5月初,新四军第六支队调集8个团指战员在涡北新兴集附近整训。6月1日,为检阅训练成果并举行“五卅”纪念大会,部分部队在新兴集集结。日军调集千余人、13辆汽车及数辆坦克,分四路突袭新兴集,企图歼灭第六支队。
  
  战斗打响后,司令员彭雪枫在南门外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特务团一营营长罗杰率部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使敌未能前进一步。时近黄昏,敌军怕陷入我军包围,不敢久留。彭雪枫抓住时机,迅速组织部队发起反击。在嘹亮的冲锋号中,我军如猛虎下山,日军丢下大批尸体后狼狈逃窜。
  
  11月14日,蚌埠、宿县、临涣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在70余辆汽车、30余辆坦克和数架飞机掩护下,沿宿蒙公路直扑蒙城、涡阳。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彭雪枫原率新四军第六支队与黄克诚所率八路军第二纵队合编而成,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称新四军第四师)为保卫淮上根据地,粉碎敌人“扫荡”,决定在宿蒙公路板桥集阻击敌人。
  
  早晨7时许,战斗打响。敌军凭借飞机、坦克、大炮和烟幕弹等现代化武器,不断向我军阵地发动进攻。第四纵队在彭雪枫指挥下,以步枪、手榴弹杀伤敌人,以炸药炸毁坦克,以刺刀与敌肉搏,顽强战斗,固守阵地,阻击敌人。
  
  在这次涡、蒙一带反“扫荡”斗争中,第四纵队击落敌机1架,击毁坦克、汽车10余辆,毙敌千余人,并收复涡北罗集、双堆集、芦沟集等据点;18日、20日,又先后协同国民党军队收复蒙城、涡阳。
  
  统战典范 皖北特委的团结抗战实践
  
  阜阳市现存的两个“中共皖北特委旧址”,一处位于阜城鼓楼小学院内,是土地革命时期发动“四九起义”的地方;另一处位于阜阳现代职业学校(原市一职高)院内,是抗战初期我党发动各界团结抗战的中心。
  
  据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原市委党史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抗战时期,阜阳驻有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部政治工作第一队(简称“政一队”),全队70多人,其中50多人是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即团员),建有党支部,“政一队”表面上受李宗仁直接指挥。另外还驻有国民党党部和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而“政一队”就是以“动委会”的名义开展工作的。
  
  当时在阜阳的国民党开会议事,这三方面力量均要派人参加。“政一队”党组织将这一情况向豫皖苏区省委作了报告,要求派人前来领导“政一队”。
  
  为凝聚抗日力量,1939年5月,彭雪枫指派豫皖苏区省委副书记周季方赴阜阳组建皖北特委,使之成为共产党在国统区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枢纽。
  
  皖北特委充分利用“政一队”的合法身份,大力发展党组织,动员各界投身抗日救亡。在其推动下,第七行政区督察专员郭造勋接受《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新四军达成联合抗日协议,共同提出“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此后,日伪顽军“扫荡”涡北根据地时,郭部游击纵队始终按兵不动,并协调各县向新四军输送被服、粮饷;其提出的“以货抵税”办法,更畅通了根据地的物资渠道,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成功范例。
  
  彭雪枫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在豫皖苏边区的斗争,不仅捍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更用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核心力量,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两只印盒承载的记忆,将永远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