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降损耗就是增产量

2021-7-13 08:43| 编辑: 戴斐 | 查看: 14969|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刘子奎|来自: 阜阳日报

  7月10日一大早,颍东区插花镇朱楼村种粮大户王清军,又来到自家的玉米地。看到小喇叭口期的玉米已长出八个叶片,植株之间干干净净,他的脸上露出笑容。
  
  “每年午收,都有不少麦粒抛撒田间,随着后期播种的玉米一起发芽、生长。”王清军说,这反映了麦收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后期麦苗生长过程中还会和玉米争夺养分,“前几天,我们给380亩玉米都打了除草剂,杂草和麦苗‘一扫光’。”
  
  王清军的经历可谓普遍。在临泉县杨桥镇前老庄村,冯连友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以前,俺只关心一亩地能收多少小麦,忽略了收割时浪费多少。但当玉米种下后,抛撒的麦粒开始发芽,浪费现象显现。”冯连友说,特别是老式收割机作业的地块,抛撒得更明显,“少的每亩浪费三五十斤,多的可能有上百斤。能吃到嘴里的粮食就这样浪费了,看着心疼。”
  
  小麦机收环节的损失也是农业部门持续关注的问题。
  
  “目前,小麦联合收割机标定的机收损失率一般都低于2%,但实际作业中要大一些。”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郭佑彪介绍,造成损失的原因很多,如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过快、割台喂入量过大等,均会造成脱粒损失。小麦经脱粒、清选时,若内置风扇风力过大,部分麦粒将随着秸秆一并被吹出,也会产生损失。
  
  从操作层面上讲,一名合格的农机手应根据小麦的成熟度,合理调整联合收割机,采用适宜的速度作业。如果收割早了,小麦湿度大,会造成收割机故障多、作业效率低、收割损失多;收割晚了,小麦穗头下垂,自然掉穗、掉粒也将增多。另外,小麦处于蜡熟期,或者倒伏严重,亦或者是刚下过雨,秸秆湿度较大时,都不适宜开展机收作业。
  
  小麦机收减损事关粮食安全,各级农业部门正致力于探索解决办法。
  
  今年,省农业农村厅专门发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情况摸底调查,目前有关调查数据正在汇总整理中。
  
  “减损就是增收,辛苦种出来的粮食不能在收割的过程中抛撒掉。”市农机化发展中心负责同志介绍,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在机收减损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今年午季,全市投入2.8万多台套联合收割机。开镰前,各地对所有机具进行了全面检修,对所有农机手进行了严格培训,保障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率。
  
  午收期间,全国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安徽分赛,在颍泉区城乡统筹试验区老家村的大片麦田里举行,通过比赛“打擂”的方式探究机收减损之策。
  
  遇到小麦倒伏,放低拨禾轮和割台,压慢速度;遇到潮湿的秸秆,割台稍微收窄……“比武”现场,10名选手凭借丰富的经验,沉着应对,完成了不同环境下的机收减损作业比赛。经测算,8号选手李小强以0.11%的抛撒率夺冠,最后一名的抛撒率也仅为0.97%,为广大农机手上了生动的一课。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测算数据显示,小麦机收损失每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以上。具体到阜阳,今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753.9万亩、总产约77.64亿斤,机收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多收7800万斤。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装备水平和农机手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全市小麦机收损失将持续下降,控制在合理区间。”市农机化发展中心负责同志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