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阜阳外贸产业集群实力彰显

2021-7-30 07:3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596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尹欣欣|来自: 阜阳日报

  太和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薄荷)创建成功,阜南柳木产品、太和发制品两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顺利通过考核,全市已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3家,总量全省第一!近期,这条关于我市外贸产业发展的信息备受关注,全市外贸产业集聚发展的丰硕成果令业内人士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据了解,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集生产、出口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体。早在2013年、2018年,我市太和发制品、阜南柳木产品两个基地就已相继通过国家商务部认定。
  
  “按照有关规定,已通过认定的基地要定期进行考核,通过后方可继续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作为一个内陆型城市,阜阳外贸取得如此显著成绩,得益于我市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步伐。截至去年底,全市已与1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借助广交会、华交会、进博会等平台,一大批企业赢得进出口订单,打开对外贸易新局面。
  
  阜阳在打造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近期认定的太和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薄荷)为例,该县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引种薄荷,8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规模,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种植规模达28万亩,一举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薄荷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薄荷油交易市场。
  
  “世界薄荷看中国,中国薄荷看太和”。得益于较好的种植基础,加上市、县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太和薄荷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安徽贝克联合制药、安徽银丰药业等5家规上企业为龙头的薄荷生产加工产业链,拥有上下游企业36家。2020年,太和县薄荷产品总产值达4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6969万美元。
  
  同样,阜南柳木产品、太和发制品两个基地跻身“国家级”,也并非偶然。记者了解到,阜南县在丰富的杞柳资源基础上,把柳木文化产业作为脱贫致富、振兴县域经济、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农民就业的主导产业,有效推动了产业集群发展。太和发制品则起源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了双浮、港集、宋集原发交易市场。进入新世纪,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的落地,太和发制品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逐渐成为全国四大发制品基地之一,产品远销欧美等地。
  
  “近年来,围绕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我市着力推动产业集聚,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培育国际品牌。”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集群对我市外贸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以2020年为例,全市进出口总额16.7亿美元,其中三个基地贡献了5.44亿美元,占32.57%。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继续用好基地平台,加快培育柳编、发艺、薄荷、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渔具等外贸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外贸产业集群。“通过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力争每年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150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70家,向着外贸经营主体超2700家、进出口实绩企业超600家、进出口值超千万美元的外贸龙头企业超50家的既定目标迈进。”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太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薄荷):目前基地内薄荷产品从业人员超1万人,主要生产薄荷脑、薄荷素油及薄荷下游产品。基地薄荷产品种类超过300个,贸易伙伴多达30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薄荷进出口基地。
  
  阜南柳木制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基地内现有柳木加工企业230家,其中国家级文化重点出口企业1家,省级文化重点出口企业2家。2020年,基地实现产值80亿元,创利税约6亿元。阜南柳编技艺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岗柳编”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截至目前,阜南柳编产品共获得国家专利106项。
  
  太和发制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基地拥有发艺加工企业17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77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32家,个体加工户1000多户,从业人员近15万人,是全国最大的人发集散地。2020年,全县发制品业总产值68亿元,销售收入65亿元。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