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班级群又活跃起来,加上开学需要收取一些相关费用,就容易出现冒充班主任诈骗的骗局。近日,临泉法院就审结了一起这样的诈骗案。究竟骗子是怎么进群的?又是怎样实施诈骗的?一起来看看,以提高警惕。 “班主任”收费后,悄悄退群 “刚才发出群公告的,不是我本人,请家长停止转账!”2020年3月16日,临泉某中学高一5班的班级群里炸了锅。 原来,当日下午,群备注名为“班主任”的微信号,在群里发公告:“本学期继续统一购买学习资料,加上复印费、班费每位同学共计746元,请家长们扫描二维码进行交费。”家长们看到后,没有多想,就扫码交费。大家发现,二维码上的名称为“亳州某家政公司”,对此,“班主任”的解释为,由该公司进行代购。 就在大家纷纷交费时,真正的班主任发布紧急提醒:“立即停止转账,刚才不是班主任本人!”看到这样的消息,家长们懵圈了。直到那个让交费的“班主任”悄悄退了群,大家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了。 骗子分工明确,一人负责一环 骗子是如何加入到班级群内?经过警方调查,这个谜团慢慢被解开。 原来,临泉某中学高一5班一名同学爱玩网游,却没有账号,在网上发现一个可以提供账号的学生游戏交流群。想进群,就必须要验证学生身份,提供班级微信群二维码。这个群,实际上就是骗子获得班级群信息的第一步。这个任务,由张某某完成。 接下来,骗子会通过各种方法购买微信号、收款二维码、手机号、银行账号等。李某某承担这个任务,2020年3月10日,她通过朋友租借了一套微信收款“四件套”,每日支付租金2000元。 有了收款码,下个环节,就是王某某加入班级微信群实施诈骗。进入群组后,不会马上行骗,而是蛰伏在群中,观察老师发送通知的时间和口吻,等到时机成熟后,就复制班主任的头像和昵称,把自己伪装成高仿号码,并趁工作时间或深夜发布假的收费通知,催促家长交费,骗取钱款。待骗局被识破后,王某某迅速退群,将款转到“大老板”封某某(另案处理)的银行卡中。 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3人获刑 经核实,上述班级群里,有11名家长转账,共计9698元,且在李某某的身上搜查出了9套购买的银行卡、微信号等。案发后,李某某的家人将这笔钱退赔给了11位受害人。 近日,临泉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法院认为,被告人李某某、王某某明知是犯罪所得予以转移,其行为均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告人李某某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其行为又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应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判处被告人李某某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犯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15000元;被告人王某某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已缴纳);被告人张某某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提醒 开学季,此类骗局高发。法官提醒大家注意: 1、老师建班级群时,务必将QQ群、微信群提升安全设置。“加群方式”为需要验证消息,“访问权限”设置为非群成员不得进入。另外,接到家长请求加入时,务必确认家长的真实身份。 2、家长要学会分辨信息真假,收到任何扫码支付费用的消息,切勿急于汇款,一定要与老师或校方核实真伪。 3、发现被骗后,不要退群,不要删除记录,固定好证据,及时报案。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