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校门口的烧饼炉

2025-10-31 09:55|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551| 评论: 0|原作者: 石俊豪|来自: 阜阳日报

   “你散步回来时带俩烧饼吧,梅干菜的。”媳妇一边辅导女儿功课,一边交代道。我答应着,关于烧饼的那段记忆随即在脑海中晕染开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姜堂中学北大门外小桥转角处多了一对打烧饼的老夫妻。老爷爷总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老奶奶系着蓝底白花的围裙,他们的小推车擦得锃亮,炉火映着两张布满皱纹却总是爱笑的脸。

  每天早上六点多,“铛——铛——铛——”老爷爷敲打面饼的声响准时响起,像古老的更鼓唤醒了整条街道。

  面团在老奶奶手中翻飞,撒上一把翠绿葱花,再抹上一层金黄油酥,粒粒分明的芝麻也在面团上凑个热闹。老爷爷顺手接过擀好的面饼往炉膛一贴,不过片刻工夫,烧饼的焦香混着芝麻的醇香飘满了整条街道。

  学生们上学起得早,总爱围着烧饼车叽叽喳喳:“奶奶,我要多放辣!”“爷爷,我要甜味的!”老夫妻配合默契,一个揉面撒料,一个烤制、蘸酱、装袋,偶尔相视一笑时,昏黄的路灯给他们的白发镀上温柔的光晕。

  车旁摆着两个树墩做的凳子,被时光打磨得锃亮,等烧饼的学生也不嫌弃,都喜欢坐在上面有说有笑。

  我第一次买他们家的烧饼,是个深秋的早晨。起了个大早,在操场跑几圈后顿感饥肠辘辘。看见老奶奶正往炉膛里贴面饼,突然“哎哟”一声,面团掉在火上了。老爷爷急忙放下火钳,捧起她的手轻轻吹气:“烫着没?

  早说让我来贴。”那神情,像对待小姑娘般珍重。见我站着,老奶奶忙抽出手笑道:“老师,你要甜的要咸的?新熬的猪油,香着哩。”

  我渐渐成了常客。发现他们的烧饼总有惊喜:有时夹着腌制的小鱼干,有时是自家腌的酸豆角或做的西瓜酱。下雨天,车把上会挂几把旧伞,哪个学生没带伞都能借一把。让人感动的是冬天,买烧饼还送一碗热腾腾的面鱼茶。学生道谢,老奶奶总是乐呵呵地说:“送完孙子上学后顺手熬的,不值钱儿。”

  纷纷扬扬的雪似乎还不想休息,下自习后,我批改完作文,走出校门已是晚上九点多。风雪里,烧饼车还亮着灯。老爷爷在跺脚取暖,老奶奶忙着收摊。“这么晚还不回?”我问。

      老奶奶笑着指指学生宿舍楼说:“等寝室都熄灯了再走,孩子们饿着肚子睡觉可不行。”

  就是那夜,出于好奇,我第一次走进他们临时的家——学校后墙院的平房。屋里堆着面粉袋,墙上贴满奖状。“孙子的。”老爷爷语气骄傲,“他爸妈在舟山工作,孩子争气,年年考第一。”老奶奶端着招待我的茶,突然叹气:“就是最近语文作文扣分多,孩子急得直哭。”

  后来,我隔三岔五地给孩子讲讲作文。一来二去才知道老爷爷曾是姜堂集镇上供销社的糕点师傅,下岗后靠这门手艺供儿子读完大学。老奶奶说:“俺孙子他爸非要我们到舟山享享福,可闲坐着浑身疼,哪有打烧饼自在,还能天天看着这一群上学的孩子。”

  最让我感动的是中考送考那天清晨。烧饼车前早早就排起了长龙,老夫妻连夜打了几百个烧饼,每个都用红纸包着,上面还印着小小的“状元”二字。“这是状元饼,免费哩!孩子们吃了,保准能高中!”老奶奶站在车旁,把烧饼一个个递到学生手里,那看孩子们的眼神,像在看自家要出征的孙儿。有个女生接过烧饼,突然抱住了老奶奶,哽咽着说:“奶奶,等我考上重点高中,一定还回来吃您的烧饼!”阳光穿过校门口的杨树叶,碎金子般洒在每个人身上,跳跃着,暖融融的。

  如今,我离开姜堂中学已有一段时间,却总想起校门口的烧饼车。白杨树下,小桥边,那股混着芝麻、炭火和猪油的香气,似乎还萦绕在鼻尖。

  原来,人间最朴实的烟火气,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藏在一炉炉滚烫的烧饼里,藏在老两口相濡以沫的笑容里,藏在每个被温暖过的清晨与深夜里。

  只盼着那炉烟火,能一直旺下去,去温暖一届又一届学生,也温暖着这寻常人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