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颍淮,秋意渐浓,干劲更浓。 沿着新安路,一路奔向阜合产业园区。透过笔直的行道树望去,两侧厂房鳞次栉比,项目建设奋战正酣。 一道风景线,一条发展线。 锚定整车和汽车零配件“双百亿”目标,阜合园区目前已有常青汽车冲焊部件、吉事达专用车、东胜汽车外饰件等十余个项目入驻,初步形成了载货汽车制造集群。今年,底盘、车身覆盖件、汽车电子器件等汽车零部件相关产业项目又接连落户,将进一步推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放眼全市,今年以来,各地均有新的、大的、含金量十足的项目上马,取长补短、比学追赶、奋勇争先,产业项目建设氛围日益浓厚,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愈发强烈。 与一个个壮观场景相呼应的,是一组组经济“飘红”数据。 今年1-7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6%,分别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4、3.3个百分点。截至7月底,全市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100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664个,同比分别增加127个、24个。本年新开工项目271个,同比增加了3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6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 加快经济发展,产业是第一支撑,项目是第一载体。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抓好产业项目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不断提升阜阳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勇当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新”项目: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来自台湾地区的简宜亮,是安徽加硬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去年10月,包括加硬机械在内的8家台资企业与阜南县签署了投资协议。由此,他开始在广东省东莞市与阜南县来回穿梭。 今年5月,眼见阜南工厂的生意走上正轨,简宜亮将工作重点放在了阜南。 “我们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橡塑胶机、密炼胶机、专用油压机等。”简宜亮告诉记者。相较沿海发达地区,阜阳在机械制造这一产业发展上存在短板。 远道而来的台商企业,正在补齐这一短板。 “台商产业园由加硬机械、阳宇橡胶机械等8家台资企业共同建设,总投资达10亿元,占地500余亩。”阜南县经开区负责同志介绍,台商产业园除生产橡塑胶机、密炼胶机、专用油压机外,还将引进上下游配套的哥林柱、油缸总成生产及金属硬化、热处理等关联生产企业,初步形成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利税可达1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目前,台商产业园已启动园区道路及相关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6亿元。 短板之处,潜力所在。一个个加速布局的新项目,正把阜阳产业项目建设的“短板”变成“潜力板”。 针对创新等资源相对薄弱这一现实问题,颍泉区与创业黑马公司积极对接。 7月10日,全省首个黑马城市产业加速器落户颍泉,将发挥其稀缺的创业生态资源、丰富的学习培训资源和领先的“双创”加速平台优势,帮助阜阳企业嫁接资源要素,推动做大做强。 目前,已有41家本地企业入选首批黑马城市加速产业名单。 下一步,创业黑马还将积极引荐更多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来阜阳创新创业。 “新”的项目层出不穷,为阜阳追赶跨越,勇当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台阶的排头兵,勇当皖北学习合芜滁赶先进的排头兵,勇当皖北全国百强再进位的排头兵提供了新动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3个,总投资524.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7.4亿元。其中,新开工工业项目65个,总投资239.4亿元,累计完成48.45亿元。 “大”项目:投资体量大、带动性强 “今年4月15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洪云博士,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中心吴广龙博士一行来我们公司考察,直接饮用了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软水。”安徽超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秀亮自豪地介绍。 敢于向专家推荐处理后的软水,根源在于超威环保科技拥有绝对的环保实力。 2018年11月,浙江超威集团与安徽陶庄湖公司共同出资6.2亿元,上马了“陶庄湖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扩建项目”。 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全自动机械破碎、湿法分选、富氧侧吹炉熔池熔炼等技术,将传统工艺中不能回收的硫元素高效利用,产出硫酸,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该项目还新建了余热锅炉系统、烟气制酸脱硫系统,以及制水站等设施,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 “2020年11月,项目完成全部基建工程,当年12月正式投产。”太和县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形成40亿元的营收业绩,进一步壮大太和县绿色新能源产业实力,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在临泉县,天邦股份500万头生猪屠宰与深加工项目的上马,将把阜阳打造成为全国生猪养殖、屠宰、深加工重要基地。 “一期工程于2020年6月份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待宰车间混凝土柱梁、屋面钢梁等工程,以及屠宰车间主体、冷却车间主体均已完成。”天邦股份临泉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0亿元。 近年来,依托项目“大树”,培育“产业森林”,我市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伴随着新产业集群的崛起,一大批“新链主”型企业正不断涌现。 在界首市,总投资30亿元的年产6GWh新能源锂电池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年税收超3亿元,带动就业2500余人; 在颍上县,安徽赛拉弗电池片生产及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年税收约1.5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 放眼全市,上半年,全市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72个,总投资1528.8亿元。在建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376.9亿元。 一个个“大”项目,犹如一粒粒种子,在颍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阜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项目: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 “由粮食秸秆制作的塑料袋,在125天之内可以完全消解。”位于阜阳界首高新区的安徽瑞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国家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王琪院士团队合作,在可降解材料领域技术领先。 “我们自主研发的热塑性熔融挤出吹塑成膜、熔融挤出流延成膜技术和物理改性制备薄膜用热塑性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产品已广泛用于食品包装用高阻隔薄膜、电器包装用静电薄膜及购物袋、快递包装等。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5亿元,年税收1.5亿元。 在颍东区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形势红火。“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110亿元,3年内产值破200亿元。”安徽昊源化工集团公司负责同志表示。 龙头项目发展好,上下游企业竞相来。 紧邻昊源化工,总投资达26.5亿元的年产30万吨高性能酚醛树脂、36万吨甲醛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我们是昊源集团的下游企业,主要利用上游的产品,生产甲醛溶液、酚醛树脂等基础化工产品。”杭摩科技新材料(阜阳)有限公司负责同志说。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7.75亿元。 在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越来越多的公司和项目竞相入驻,初步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眼下,年产40万吨合成氨70万吨尿素原料路线改造项目、年产30万吨全生物可降解塑料(PBAT)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将为这一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增添新动能。 不仅仅在颍东,全市各地都在依托龙头企业、主导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阜合产业园区通过深化与江汽集团合作,共建年产10万台中重卡基地项目,培育主导产业,引进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打造了汽车产业集聚区; 阜南县引进台商产业园,不仅为广大台商搭建一个优良的投资载体,同时,也将带动阜南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 界首市着力推进铝基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了以安徽省一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金兰金盈铝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链、创新链,成功入选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 谋项目:突出首位产业, 找准路径打法 尽管产业项目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依然面临项目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产业层次不够高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产业是第一支撑,项目是第一载体,园区是第一平台,“双招双引”是“第一战场”。 赴长三角中心区学习考察总结交流会暨产业项目及开发园区建设观摩会、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为下一阶段产业项目发展指明了方向: 善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大力推进一体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群招商,注重引进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配套专家企业,努力做到专业化、生态化、精准化招商,提高招商项目的优质性。 围绕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取向,全面厘清每个产业“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定位,突出首位产业,找准路径和打法,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 一以贯之开展好产业项目建设观摩。落实好“三看三比三清单”制度:看新项目、比增长力,看大项目、比牵动力,看高项目、比创新力,列出产业项目投资情况清单、招商引资项目情况清单、工业项目投资情况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明确提出了产业项目建设末位表态发言制度。 将通过半年观摩、不定期督查等方式,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督导力度:对推进产业项目建设进展较快、排名靠前的县市区和责任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和资金奖励;对未完成产业项目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和责任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设立地方末位席和部门末位席,坐在末位席上的地方和部门负责同志还要在观摩会上作表态发言,以此倒逼各地各部门积极争先进位。 项目集聚、发展加速。 转眼入秋,又是一个收获季。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又一个“高”“大”“新”的项目,撑起了阜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也为阜阳追赶跨越埋下了一颗颗梦想的“种子”。 加油,阜阳! 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项目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启航“阜”扬发展新程!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