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中国节•中秋】”益“ 起过中秋

2021-9-17 08:55| 编辑: 刘黎 | 查看: 20713|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白阳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张永伟为留守孩子送去新书包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同赏明月、共吃月饼是普遍的团圆方式。但对从事公益活动八年的志愿者张永伟来说,中秋团圆有着另一种方式——与留守孩子、残疾人群一起度过,让他们感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暖。
  
  近日,记者跟随他,记录了他的公益之行。
  
  一次活动为留守孩子送去节日祝福
  
  40多岁的张永伟是颍州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每年中秋前夕,我们都会去农村看望留守儿童,拜访一些老人和残疾家庭。”9月15日9时,驱车50分钟,张永伟来到了颍州区九龙镇庙前小学,为100名学生送去节日祝福和陪伴。
  
  “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月饼圆圆香又甜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在歌声里,张永伟带着孩子们做起了游戏、唱起了歌。两个小时的互动中,四年级的刘浩同学一直低着头引起了张永伟的注意。
  
  “我的父母在萧山打工,过年时才回家一次。”说到这,刘浩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孩子别哭,你是个男子汉,爸爸妈妈在外地也希望你开心成长,他们去外地挣钱不也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吗!”张永伟拉着刘浩轻声安慰。“我知道爸妈在外地也辛苦,我就是想他们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报答他们。”经过张永伟半小时的安慰后,刘浩也加入游戏中来,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临别前,张永伟给20名留守孩子赠送了新书包、笔记本和月饼。刘浩来到他身边塞了张纸条便迅速跑开。纸条上面写着:“叔叔,谢谢你今天来陪我们,也谢谢你的安慰,我一定记住你的嘱托,好好学习。这次是我过的除了和爸妈在一起外最难忘的中秋节。”
  
  简单的午餐后,张永伟顾不上休息,驾车来到九龙镇叶寨村,“下午还想去看望其他两个学校的孩子们。”
  
  “爸爸妈妈,今天有几个叔叔来看我们,还给我们吃了月饼,陪我们做游戏。你们在外边好好工作,不用担心,家里有我照顾爷爷奶奶呢,中秋节快乐!”叶寨村陈桥口小学的张明(化名)一笔一划地在笔记本上写道。这是张永伟让留守孩子写给在外家人的心里话。
  
  下午3时,一场互动下来,张永伟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但看着现场孩子们的笑脸,他更加“卖力”了。
  
  活动结束时已是下午6时,张永伟的嗓子变得沙哑。暮色渐暗,他在孩子们不舍的目光中离去。
  
  一场谈话让他坚定公益之路
  
  16日7时,张永伟出发前往颍州区王店镇胡庙村中胡庄。在村东头的一处平房里,86岁的陈侠芳正在做早饭。她和53岁因病残疾的儿子胡开国相依为命。
  
  看到张永伟,陈侠芳放下手中的水瓢出门迎接,拉住他的手不愿松开。“你又来看俺娘俩了呀,我这心里高兴得很。”老人说,逢年过节,张永伟都会来看望,从2016年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陈大娘年纪大了,不舍得花钱,他儿子也行动不便,我要是不来送点月饼,估计中秋节她也想不到吃月饼。”张永伟说,他能送的东西有限,但希望能把社会的关怀带给陈大娘娘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张永伟和其他志愿者很少过中秋。“中秋前后我们都在看望、拜访的路上。”张永伟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中秋节是2016年。
  
  那年,他和几名志愿者来到陈大娘家中看望,临走时,陈大娘坚持让他们留在家中吃中秋饭。“那时她家还没脱贫,吃的饭菜都很简单,一盘土豆丝、一盘炒青菜、一碗米汤,我吃得很香。她握住我的手,跟我说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吃过月饼了,也没有跟小辈人聊过天。”张永伟说,听到这些,他突然找到自己做公益的意义,更加坚定要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我从事公益事业八年了,这八年来支撑我坚持做下去的,除了家人支持,更多的是留守孩子和困难群众的笑脸,看到他们开心,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
  
  在唐代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