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中国节•中秋】一段邻里情,一场团圆饭

2021-9-17 08:57| 编辑: 刘黎 | 查看: 1662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楚楠楠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拆了墙,两家人就是一家人
  
  昨日,在阜城二里井东巷人民银行家属院,刚下班回来的李颍顾不上进自己家门,就拿出一块月饼来到隔壁李敏家里。“李姨,这是刚从老北关买回来的五仁月饼,拿给你尝尝!”正在厨房里忙活晚饭的李敏笑着说:“放你屋里吧。想吃的话,我就直接过去拿。”
  
  两家都住在一楼,仅一墙之隔。73岁的李敏操持儿孙,为家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而48岁的李颍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一对双胞胎孙子,颇为忙碌。两家人做邻居十多年,犹如一家人一样,对彼此的生活方式和习性,以及大事小事都了如指掌,生活上早就不分你我,惹得周围邻居好生羡慕,评价称“如果没有中间那堵墙,两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有人说我们像母女,也有人说我们像姐妹。”李颍告诉记者,虽然她和李敏年龄相差20多岁,但没有任何代沟。可能是都姓李的缘故,一见面就有了亲切感,并且多年来的相处,真真切切地证明这段邻里情没有隔阂,没有矛盾。两家的关系越走越近,两人的心也越贴越近。
  
  李颍性格大大咧咧,平日里又四处忙活,有了李敏这位好邻居,让她省了不少心。“每天早上五六点钟,李姨就起来把几家人的门口都扫一遍;遇到阴天下雨,外面晒的衣服被子,也会被及时收进屋里;收个快递、放个东西啥的琐事,她总是乐于帮忙……”说起李敏对自己的照顾,李颍滔滔不绝。
  
  在李敏的眼中,李颍比亲闺女还贴心。自己偶尔有个头疼脑热,李颍嘘寒问暖,端茶送药,有啥养生之道,总会第一时间和她分享。李敏称李颍就是她的“开心果”。她知道自己厨艺不算好,但李颍每次来蹭饭,都会把自己夸成“五星级大厨”,蒸的馒头她都能一气吃两个,“就连自家儿子也做不到这样捧场。”
  
  李颍老家在界首,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公婆家五代同堂生活在一起,她身为儿媳又同为婆婆,家里家外有些烦心事憋在心里,无处倾诉。这时,李敏就是她的“定心丸”,第一时间替她排忧解难。
  
  提前『约饭』 ,两家一起过中秋
  
  前不久,李颍的儿媳妇刚为家里添了一对龙凤胎宝宝,不仅李颍一家乐开了怀,李敏也为之高兴。白天没事时,李敏便来李颍家中搭把手,帮忙照料一下宝宝。“看着两个小可爱,就像自己的孙子一样,一天不见就想得慌。”李敏说,隔着一堵墙,听到小宝宝的哭声,都忍不住要过去看看啥情况。对此李敏的儿媳妇投去羡慕的目光,“只要找不到我妈,肯定就是到隔壁家去了。”
  
  能有一位如此贴心的好邻居,还能收获一段忘年之交,让李颍十分庆幸,称不知是哪里修来的缘分,“多亏了李姨忙前忙后。否则一下子照顾两个娃,我们一家人早就累得头晕眼花了。”
  
  本来对于中秋节,李颍没有啥计划,因家中厨房下水出现问题,施工人员对厨房进行整修,暂不能使用,加上两个四个多月的小宝宝需要照顾,她打算中秋节吃点月饼、摘些石榴,凑合着过一下算了。让她没想到的是,李敏觉察到了她家的难处,提前对中秋节进行了“约饭”。
  
  “知道我们做饭不方便,李姨顿顿都送饭到我家来,每天都能吃到现成的。”李颍感到非常过意不去,可李敏却宽慰她说,“等过了节,你们厨房装修好了,我们再到你家去蹭饭。”
  
  这几天,李敏和爱人没事便到菜市场转悠,为中秋节的团圆饭列出菜单,采购食材。“虽然每天都能见面,但过节也需要仪式感,精心准备一下,到时候在一起好好乐呵乐呵。”
  
     
  各地中秋习俗
  
  四川:吃麻饼、点桔灯
  
  四川人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粑、杀鸭子,吃麻饼、吃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广东:拜月娘、吃芋头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娘、吃芋头的习俗。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八月间正是芋头的收成时节,农民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浙江:观钱塘潮
  
  在浙江地区,除中秋赏月外,观潮是又一中秋盛事,尤以天下奇观海宁潮最为著名,它以其独特的壮美雄姿而令人神往。地处钱塘江强潮地段的海宁观潮胜地公园,是最佳的观赏地。
  
  香港: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条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