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一座桥的生命履历

2021-9-17 10:47| 编辑: 刘黎 | 查看: 99588| 评论: 0|原作者: 雪涅|来自: 阜阳日报


  倒退 20年,一座桥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一座城最宏丽的景观,也是一座城不可忽略的物质存在。倘若再倒退十数年,一座桥的诞生,对一座城来说,无疑是再辉煌不过的华诞。
  
  太和一桥(俗称老大桥)即诞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还是一个黑白影像的时代,所有再辉煌的映象都被定格在一片灰蒙蒙的记忆里。记得我当兵请探亲假从北方回太和,当时的太和县城不过相当于如今一个小镇的规模,所谓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公园没有猴。一无可玩,我便与朋友借了一个海鸥相机,一同骑自行车去了一桥,穿军装,头戴五星,领章红旗两面挂,留下青春靓影。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伟人赞美大桥的诗句让一切形容状语都七零八落无以附着,而成为对一切桥梁经典场景的锚定。故而,太和一桥的辉煌也如一道犁沟永久地烙印在我的青春记忆最深处。
  
  尽管一桥没有一点曲线,直通通、厚墩墩、蠢笨笨,毫无设计感,桥的栏杆也是水泥浇筑,看着很安全,却丝毫不美观。那年代,美是次要的,结实才最最重要。到了夜晚,几盏疏离的桥灯发散出昏黄的光,如老人昏花的老眼,没有一丝儿现今城市的流光溢彩。然而,一桥那时却是太和一个大大的景观,没人觉得它不好,也没人觉得它不美。来太和的人,逛一桥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桥是截然的分界线。一桥之隔,一河之界,桥北进城,桥南出城,河南是乡下,河北是城里,泾渭分明。其实,所谓城,过了桥北,仍有一段农田,一条南北大路贯通,要走很远一段路程,才到主城区。主城区几乎没有楼,一片鳞次栉比的灰色瓦屋,让人记起西哲的一句话,所谓城市就是一片房子连着一片房子。乡下人进城多拉架子车,力大的农人挑一担菜蔬进城卖,采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后,兴冲冲地出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在逐步扩张,人口也渐渐增多,一座桥显然不够用,一桥的设计负荷也不够今用,捉襟见肘,忽然有一天一桥就成了废桥。随着往东不远的二桥通车,一桥成了人们口中的“老大桥”,不再通汽车,两头封堵,只够人力车通行。顶多跑几辆突突叫的“三蹦子”。它忽然成了弃儿,不再维修,一任它破烂不堪。天长日久,除了一桥附近的人还记得有它在,它犹如年老力衰、瘦骨嶙峋的老人,渐渐被人淡忘了。
  
  过往的岁月滴滴涓涓,细水长流,如今的年月汩汩淙淙,日新月异。一桥算是长寿的,现今仍能通行。印象中一桥自落成后几乎没有修护过。二桥在设计上也没翻什么新花样,仍是一桥的旧风貌,只是长了点,工巧了点。一座桥是一座城的脸面。修一座桥,树起一个招牌,城的招牌,更是人的招牌。我对自己的生活之地总少有灵感,每每木讷,形象思维似乎也凝固在桥墩的水泥里,还是用诗人刘三石的诗句代替我说话吧。他写桥的感觉真好:“其间,我趴在桥栏上远望上古之水/汤汤而来,黄昏的光芒铺满水面/当它经过我,似乎停留了一下/我挥挥手,它又远去了/水面上,那令人鼻子发酸的光芒/因此明亮了一些”。
  
  一条沙颍河,弯月般拥抱一座城,随着沙颍河的潺湲,二桥之后,又有了三桥、四桥、五桥。相信此后还会有六桥、七桥、N桥……有河的潺湲,水的旖旎,船的行走,人的漂游,便有了桥的飞跨、矫健。桥,除了便捷的交通功用,更有一个城市景观的美学效用。桥的流线性体魄是一种力与美的矫健的呈现,也是一座不可替代的城市雕塑。在此,桥的脸面作用更加凸显,美丽由次要的,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的主题,也成了时代的主题。一座桥一个模样,桥桥不一,太和三桥始,一桥一面孔,一桥一主题,一桥一形象。诗人刘三石有亲人居住在五桥附近,平常去串门,回回过五桥,即诗兴大发,写了许多题为《五桥》的诗,使得这座桥成了一座“诗桥”。诗人站在五桥之上,喁喁吟诵:“在这青春的味道里,我们彼此追问/ 最后一致认为:谁的往事不盘旋/谁是个无趣的人,孤寂的人/两手空空,却听不见虫鸣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河水在流,桥随人行走。微信朋友圈近来传出一条消息,据说太和一桥,也就是“老大桥”将会拆除。一座承载几代人记忆和蕴含几代人岁月情思的标志载体被推倒重建,虽改天换地,却多少让人生出几多伤感,几多忧戚。不过,新桥设计图电子版的推出,却给太和人以欣喜的熨帖与抚慰。我看到即将出世的新桥,它灵动的造型,优美的曲线,新月拱河的迷幻景象,有现代设计感,又具古典情结,着实令人心向往之。我相信,它将是太和新的一地标建筑。桥在变,桥上行走的人也在变。刘三石站在桥上咏道:“桥上有年轻人在飙摩托车/爆破音一闪而过——追赶星光的人/愿星光赠他以荣耀……”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