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好古桥这个文化IP

2021-12-3 08:31|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8487| 评论: 0|原作者: 张倩倩

  “一柏(百)担(单)三孔”“从桥南看不到桥北,从桥北也看不到桥南。”这是有关颍泉区闻集葛大桥的传说,不但在阜阳本地流传,在河南开封、商丘等地也为人们所熟知。目前,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桥正在维修中,预计本月中旬可施工完毕。(12月2日《颍州晚报》02版)
  
  看到这篇报道,可能有人会问:一座废弃的古桥,花费那么大代价维修的意义在哪里?有没有维修的必要?对此,笔者觉得,对古桥进行旧貌还原维修很有必要,而且还应搜集整理全市的古桥现状信息,分别加以合理保护利用。
  
  古桥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更是岁月的见证。一座古桥不仅仅是连接着河道两岸的古建筑,更是文化的缩影与传承的载体。
  
  文中报道的葛大桥,始建于明代初期,是阜阳境内目前仅存的三座明代古桥之一,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桥由当地葛姓居民集资修建,原为3孔,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成为4孔。葛大桥是重要的交通桥,是河南商丘通往大别山区的必经之路。来自大别山区的竹子、木材都经官道向北,经葛大桥、太和、亳州运往商丘一带。也就是说,古桥不仅承载着当时的建筑技艺、交通水文情况,还见证了风土人情、经贸往来、社会变迁,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载体,一种文化IP。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古桥,就是保护一段历史记忆,守护一方文脉。
  
  笔者梳理发现,阜阳存留的古桥为数不少,有阜南县许堂乡运河桥、颍东区袁寨镇北照寺寺大桥、界首市代桥镇杨沟三孔古桥、临泉县艾亭集南大桥等,对于这些古桥,建议进一步摸清古桥家底,建立、完善档案,对于濒危桥梁加强记录,尽快收集散落周边的旧构件,加强保管或在后续维修中配放。对郊野古桥应定期巡检,关注文保爱好者提供的线索,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古桥的保护,不仅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牵涉文物、水利、城建、交通等多部门,在具体保护办法的制定中,亟需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压实维保责任。
  
  不仅如此,对古桥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也能够促进地方发展。在做好维保工作的同时,要用好古桥这个文化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报道中提到,当地围绕葛大桥的旅游开发建设已经启动,按照《葛桥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永乐古城,明韵葛桥”为主题,葛桥村将建设成“乡村景区化、产业多产化、居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皖北著名乡村休闲旅游村。如真能按照规划实施,那一座古桥可能就会带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乡邻。
  
  愿古桥仍在,登桥远眺,足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