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指尖上的“微”梦想

2021-12-22 08:34| 编辑: 刘黎 | 查看: 903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周姗姗|来自: 颍州晚报

 

王文化制作的微型陶瓷—老家的茅草屋

在鸡蛋大小的拉坯机上,用指尖把黄豆大的陶泥拉出形状,再用牙签、铁丝等工具细细雕琢出近1厘米高的微型陶瓶,最后用毛笔尖上色……
  
  这个视频在海外互联网平台上吸引了4500万播放量、420万点赞。
  
  视频火了,陶瓷艺人王文化也名声大噪。
  
  这个来自太和的80后,能雕出仅2毫米高陶器的“微陶”绝技,让他离“微”梦想越来越近——让老工艺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从捏泥巴到制陶瓷
  
  大火的这条视频,就来自80后陶艺师王文化。长期在景德镇从事陶艺制作的他,制作微型陶瓷已有4年。
  
  王文化,出生于太和县双庙镇,自幼喜爱做手工。“小时候,在农村老家,也没什么玩具,家旁边有个砖窑厂,我就和很多小孩一起捏泥巴玩。”王文化说,他总是比其他小孩捏得好,小拖拉机、小动物、小房子,都能在他的手中惟妙惟肖。
  
  2007年,出于对手工艺的喜爱,24岁的王文化来到江西景德镇,想学门手艺。他记得初到景德镇时的印象:“火车站的灯柱是陶瓷的,满大街都卖着大花瓶,仿佛来到了陶瓷的王国,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
  
  他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进修一段时间后,开了间陶瓷工作室。刚开始,他像当地人一样,做各种陶瓷、花瓶、杯子……很快他就发现,传统的陶瓷已经不能满足自己对新工艺的渴求。
  
  经过10年拜师学艺,他一直想做点属于自己的东西。2017年的一天,他参观当地的陶器展时,看到展览了一件超大的陶器。“为什么没人做超小的陶器?”王文化开始琢磨,自己能不能尝试一下。“我刚开始萌发做微型陶瓷的想法,并不被周围人所理解。”王文化说,不少人说做这么小的陶瓷有啥用,不务正业。但他不为所动。
  
  琢磨出微陶技艺,最小的作品仅芝麻粒大小
  
  当地找不到制作小陶器的师傅,也查不到这类资料,连小的拉坯机都买不到。可是王文化坚定地认为,只要努力,梦想一定能变成现实。他从网上买来电机等配件,按照正常拉坯机的原理,动手来改造。几个月后,第一部小型拉坯机诞生了。
  
  工具做好了,拉好微型坯却不容易。“越小越难做,非常考验眼力、手力。”王文化说,他现在最小能做到2毫米,像芝麻粒大小。
  
  做微型坯体积小,讲究的是手法稳定。王文化说,为了熟能生巧,他曾经尝试把眼睛蒙起来,用心体会手、指尖、泥巴的变化,提高手感与接触泥巴微妙的力度。5年来,他从未中断地做,最少做了4万多个。“正是大量练习和无数次的失败,才慢慢摸索出经验。”
  

  在他的手中,这些陶器缩小了无数倍,看起来超级萌,最小的作品仅有2毫米高,同时还保持瓷器的型态和结构。几年来,他做的最复杂的微型陶瓷,是一个3厘米大小的镂空三层瓷瓶。采用一体拉坯,外层镂空雕刻,层层可见。“这个作品,我做了两三个月。”王文化说,以平常心去做陶,充分尊重泥性,才能做出满意的作品。
  
  老家的茅草屋、压水井都成题材
  
  很快,王文化开始在景德镇街上摆摊,展示“独门技艺”,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很多人除了欣赏小陶器,还想买我做的拉坯机。”
  
  如今,在王文化的陶艺室,微型陶瓷售价从几十元到1000多元不等,他通过网络直播、店面销售等方式推广作品,不少买家慕名而来。
  
  随着技艺越来越娴熟,他不再满足于做普通的瓷器,小时候玩的弹弓、拨浪鼓,甚至还有皖北老家的茅草屋、压水井……都成了他创作的题材。王文化坦言,离家十几年了,有时也会想家,想念儿时的记忆。“想通过作品展示家乡。”
  
  希望传统文化被更多人认可
  
  2018年,王文化注册了抖音账号“微陶老王”,把微陶制作的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些视频一路走红,最高的一条视频,在国内的播放量超过千万,并火到了海外平台。在一家海外互联网平台上,他的视频累计播放超过1.2亿。随着视频走红,在网友的要求下,王文化还开了直播,免费教大家。
  
  王文化说,自己现在还处于创业初期,和妻子在景德镇经营一家陶艺馆。对于这次在海外网络“蹿红”,王文化感到意外又高兴。近一个月来,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也对王文化进行了访谈,也给他带来很多动力和信心。“国内的创作大环境特别好,让我们这样的艺人工匠能潜心搞创作。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也期待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王文化说。
    
  图片来自新华社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