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小伙刘伟伟,现任安徽疆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多年来,他致力于无人机领域研发工作,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其中团队研发的“人工增雨冷焰条点火装置”,为我国人工增雨作业技术升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凭借在行业内的出色表现,不久前,他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授予2025年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刘伟伟通过电脑调试无人机 研发两年多,攻克技术难关 近日,刘伟伟带领团队历时两年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增雨冷焰条点火装置”在新疆完成测试作业,标志着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从2023年初开始研发,由于国内此前没有相关应用案例,可以说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刘伟伟介绍,传统人工增雨主要采用高射炮或载人飞机作业,但高射炮地面定点作业存在不确定性,载人飞机作业则成本高、危险系数大,都存在局限性。而“人工增雨冷焰条点火装置”可以追踪卫星云图作业,具有高效、节约成本等优势,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项技术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国内缺乏可供参考的数据资料。刘伟伟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与行业专家深入交流,经过无数次尝试和失败,终于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增雨冷焰条点火装置”。该装置在点火响应速度和燃烧稳定性两个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大幅超越国外同类产品。这一成果也让无人机应用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领域有了很大突破。 为完成技术研发,两年多来,刘伟伟和团队进行了40多次模拟测试。为获得更好的测试条件,他们经常前往新疆、甘肃、西藏等环境严苛的地区开展作业。“明年上半年再进行一些测试,预计下半年可以投入使用。”刘伟伟表示。 从航模爱好者到无人机专家 1995年,刘伟伟出生于阜阳。高中时期,他就对航模充满兴趣,怀有“航天梦”。一次海军飞行员招飞中,因视力未达标,他与蓝天失之交臂。大学时,他选择了电子工程专业,但始终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 “人飞不上去,就让眼睛飞上去。”刘伟伟说,无人机的前身就是航模。在玩航模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航模都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便开始尝试自己制作。大二那年,他通过网络加入了广州的一个无人机研发项目。 刘伟伟回忆,当时他在网上进行无人机硬件评测,还会发布一些教程帖,获得了一些测试经费。他用这些经费购买无人机配件,自己组装调试,逐渐成为无人机领域的“小行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这个行业带来小小的变化。”刘伟伟说。 2016年,怀着对无人机技术的热爱,刘伟伟回到家乡阜阳,成为安徽疆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技术瓶颈、资金短缺、市场开拓等问题接踵而至。为节省开支,他和团队成员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办公,日夜加班研发产品。“当前低空经济很热,一旦突破技术瓶颈,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刘伟伟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 面对农业植保领域对无人机的需求,刘伟伟带领团队全力投入研发。2017年,他们成功推出六旋翼10公斤全自主作业植保无人机和六旋翼15公斤全智能植保无人机,不仅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 2023年以来,在研发“人工增雨冷焰条点火装置”过程中,刘伟伟和团队辗转西部地区实验现场和公司两地,凭借对行业的热忱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和自我超越。“我们的不少研发项目都不是短期内就能落地的,但我们愿意做行业的探索者。相信这些技术会不断完善,终将投入应用。”他说。 注重培养青年人才 目前,刘伟伟已协助公司成功申请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为企业发展构筑了技术壁垒。 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刘伟伟还参与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建设,担任无人机结构设计工程师,投身“舰载倾转旋翼固定翼”察打一体军用无人机、“陆空两用载人飞行器”等前沿项目研发,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刘伟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2022年,公司与阜阳师范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研究+示范+市场”模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刘伟伟带领的团队中,70%以上是年轻人。随着规模扩大,公司已创造8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展望未来,刘伟伟表示,将致力于无人机智能化、多功能化发展,探索无人机在物流配送、智慧城市等更多领域的应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