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中国节·春节】馓子:飘香的年味

2022-1-20 09:22| 编辑: 刘黎 | 查看: 65328|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高红 通讯员 陈庆茹 实习生 吕静媛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家家户户飘起了熟悉的年味儿。说起传统油炸年货,首选的就是馓子。
  
  阜阳馓子多以阜南方集馓子最为出名,它细若发丝、香酥可口,苏东坡曾赞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近日记者走在方集的大街小巷,鼻尖上时不时飘来浓浓的油炸馓子的香味。这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是无数在外游子心头久久萦绕的思念。    
  

  周柳艳制作馓子
  
  年味在油锅里飘荡
  
  昨日凌晨3点半,阜南方集镇北街一处临街门面房内,早已隐隐透露出丝丝亮光。屋内,43岁的周柳艳身着半袖棉服,弯腰从油盆里捋出养好的馓条。馓条是头天提前和面、盘成细条,一圈圈盘绕在盆里,以澄黄清亮的清油滋养,极像秋日里金色的梯田。
  
  经过一天一夜的“发酵”,每一根馓条都油汪汪的。周柳艳两指轻捻一根面条,放入另一只手中,然后一圈一圈开始在胳臂上缠绕。那馓条游龙飞凤一般,一匝一匝直至缠满了小臂。之后,周柳艳掐断馓头,断处掖入面圈,另一只手也插入面圈之中,双臂交替上下、里外扩动,随着双臂的摆动,面圈越来越大,越来越细,直至馓条细如发丝。
  
  屋内,周柳艳的丈夫吴广久早已将两口一米多口径的油锅架起,倒入菜籽油。
  
  待锅里的油冒出缕缕青烟,吴广久向里屋里喊了一声:“好了!”周柳艳随即拿起撑好的馓条走出来,吴广久用两根馓撑接过妻子小臂上的面圈,放入热油锅内。
  
  “滋啦”一声,馓条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着,一股奇异的香味腾空升起,春节的气氛就这样扑面而来。
  
  千年古镇馓子香
  
  在方集镇,初步估算,像吴广久和周柳艳这样夫妻档的馓子作坊,应不少于百家。
  
  方集镇位于阜南县城西约二十二公里,旧称方家埠口、方家集,又名滨洪镇,兴于宋朝,设置于清朝。作为一个千年古镇,这里依然保留着沿淮最纯朴的民风民俗和最原始的淮河风光。炸馓子,是方集祖辈们代代留传的手艺。
  
  曾任颍州太守的苏东坡,在考察洪河水域的途中,在方家埠口看到油炸馓子的制作场景,不觉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走在方集的大街小巷,深吸一口气,鼻尖内就弥漫着炸馓子的油香气。不同于山西、陕西等北方的粗犷,方集馓子细细长长,如金丝套环,环环相连,拈一把放入嘴中,酥脆可口,越嚼越有滋味。香气在唇舌间蔓延,让人欲罢不能。
  
  吴广久炸馓子的手艺,是从父辈手中接过的。而在吴家,兄弟姐妹六人都以炸馓子为营生。吴广久对儿时的记忆,保留着跟随父亲挎着馓筐,行走于大街小巷叫卖“方集馓子”。他因为承得父亲手艺,炸出的馓条细如发丝,在十里八乡闻名。
  
  记忆中最深的家乡味道
  
  “好的,好的!我给你发5箱,地址还跟去年一样?”“要多少,40斤?今天不行,明天给你提前备好。”昨日上午8点钟,天已大亮,吴广久依然站在油锅前,用馓撑拨动着面圈,金黄酥脆的馓子逐渐出锅,放入案板上放凉、等待打包,此时手机响个不停。
  
  这些年货,是游子记忆中最深的家乡味道。新疆、上海、深圳、河南……吴广久的小店虽未走出方集,但他的顾客却遍布全国各地。向他预定馓子的有两种人,其中小半是偶然品尝后,喜爱上馓子的独特风味,而另一多半则是在外漂泊的阜阳人。
  
  “农历9月就忙起来了,越到年关越忙,几乎每天都是用150斤面,多了要200斤。”即使如此,周柳艳依然坚持手工盘条,实在忙不过来,她从街上请来两位老人帮忙盘条。一个人搓条,一个人盘条,两位老人常常要忙活六七个小时。
  
  看到到小店前来购买馓子的顾客络绎不绝,76岁的董老太感慨:“以前俺们农村只有过年才会炸馓子!攒了一年的油、面,痛痛快快炸上二十多斤馓子,却因为孩子多,不得不用竹筐吊到房梁上。有馋嘴的小孩竟不顾危险,趁大人不在家,爬上房梁偷吃馓子。”
  
  以前,馓子只在逢年过节拿来招待客人;如今,馓子成了四季都能吃到的美食,在方集除了随处可见的馓子作坊,也有日产上千斤的工厂。可不论时光如何变迁,馓子所代表的年节的热闹始终不变。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