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一张藏在旧相框里的报功书

2022-8-2 09:04|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4795|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实习生 郑馨悦/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临泉县一中美术教师宋俊乐整理爷爷遗物时,发现一张泛黄破损的报功书,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大功”两个字却清晰可见。家中何时藏有这张“大功”报功书?宋俊乐仔细回忆,却找不到任何线索。不久前,他托人将这份报功书整修完毕,作为传家宝妥善收藏。这份报功书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无意中发现“大功”报功书

  宋俊乐今年37岁,老家在临泉县长官镇桐庄村,他在临泉县城工作,周末才会回老家。去年4月,宋俊乐回到桐庄村老家清理旧物品时,意外发现了这份报功书。

  当时,他整理爷爷的遗物,发现了一张落满尘埃的老照片。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破损的老照片,是爷爷和回家探亲的二爷爷一家的合影。照片被放在一个相框里,相框已经斑驳破损,失去了原有颜色。宋俊乐打开相框,打算请人给老照片换个新相框,妥善保存。不料,他取出照片时,发现照片下面有一张垫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字。

  宋俊乐好奇地取出垫纸,仔细辨认后,发现这是一张颁发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报功书,颁发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4军191师政治部,被表彰者是宋俊乐的二爷爷宋国勤。

  记载着二爷爷的故事

  通过纸上依稀可辨的文字,一段消逝于历史长河的英雄故事,逐渐呈现在宋俊乐眼前。

  这份报功书是写给临泉县的,主要内容为:“贵县长官店区大宋村宋国勤同志于革命战争中,不畏艰辛,转战南北,对人民解放事业功勋卓绝,经师委评定立为大功。该同志一贯忠心于人民,积极工作,意志坚定,英勇顽强,堪称军人楷模,特发函祝贺……”

  在报功书的一侧,还用小字列出了宋国勤当年在部队的表现,分别为积极开展部队扫盲、团结百姓、改造落后分子等5项内容。

  宋俊乐说,此前,他从没有见过这份报功书。儿时曾听父亲说过,爷爷有个弟弟,在解放战争时参加了革命,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退伍后,二爷爷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工作,并在那边成家落户。上世纪80年代初,二爷爷曾带着家人回老家探亲,留下了这张两家人的大合影。不久后,二爷爷和爷爷先后去世,两家就此断了联系。

  修整装裱后妥善保存

  今年5月,宋俊乐带着报功书来到阜城,请装裱师傅华家清帮忙修整。华家清注意到,报功书是由两张宣纸拓印而成,经过岁月洗礼,处于极度破损状态,稍不注意便会彻底损毁。

  带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华家清开始了历时近一个月的修整工作。他首先用毛笔仔细地将纸间折痕的灰尘清理干净,再将报功书整理平整,最后用两层玻璃将它夹在中间,并装上30×60厘米的镜框。处理妥当后,这份尘封数十年的报功书以新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眼前。

  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并未查找到人民解放军关于“大功”的相关资料。那么,“大功”到底属于什么层次的荣誉呢?

  对此,阜阳军分区政治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确有“大功”这一概念。抗美援朝及以前,部队的立功奖励分别为特等功、大功、小功,之后,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立功奖励称呼被相应调整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换句话说,“大功”即相当于现在的二等功。这份报功书,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表彰制度的变化,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宋俊乐说,报功书是二爷爷参加革命的历史证明,如果将来能联系上二爷爷的家人,会将报功书送还;如果联系不上,他将把报功书作为传家宝,交由子女保管、传承下去。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