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的“72变” 一根小小的秸秆,能用来做什么?我市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压制加工编织成桌椅篮筐,作为基料种出食用菌菇,通过厌氧发酵生产节能环保的天然气…… 8月19日至20日,在2022年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我市的“两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让观展者和客商大开眼界。 在安徽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一排黑皮鸡枞菌附着于菌包上,长势喜人。公司负责人董建国介绍,生长菌菇的基料,是由秸秆和木屑组成,通过粉碎、增料发酵,制成培养菌类的菌包。 “小麦秸秆是种植鸡枞菌、竹荪等菌菇的好材料。”董建国介绍,以黑皮鸡枞菌为例,1个菌包需750克秸秆,经过两个半月的培育,可以生产鸡枞菌约250克。“1吨秸秆经过处理可生成1300个菌包,产鸡枞菌鲜品0.33吨,按照每斤25元的市场价算,1吨秸秆再利用,实现1.65万元经济收入。” 这家坐落于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企业于2018年落户。如今,通过秸秆基料化、肥料化,每年消化利用35-45万亩秸秆(约5万到6万吨),年产红托竹荪菌包900多万棒、培育红托竹荪鲜品1600吨,实现资源再生循环利用。 在安徽鑫洋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台前,用秸秆制成的桌椅、篮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秸秆制品卫生健康,抗菌防霉,不容易碎裂,很受市场欢迎。”安徽鑫洋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光普告诉记者,他们利用当地废弃秸秆为原材料,自主设计研发,用秸秆、草绳制作加工成各种家居工艺品。公司成立3年来,每年综合利用秸秆1000多吨,带动颍上县六十铺镇100多名留守妇女、老人就业。 “目前,我们的产品远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稳定在300万美元以上。”杨光普说,在今年的博览会期间,不少外地客商和他达成了合作意向,这让他十分高兴。 全国首创阜南“三全模式” 作为本次博览会阜阳展厅的“当家花旦”,我市阜南县秸秆综合利用“三全模式”的发展成就格外亮眼。据了解,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阜南县下辖28个乡镇172万人,耕地162万亩,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养殖大县、林产品加工大县,也是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阜南县每年产生约140万吨农作物秸秆、约200万吨畜禽粪污,量大面广,涉及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阜南县立足农牧大县实际,抢抓国家级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机遇,与同济大学新能源研究院合作,以实施生物天然气开发利用PPP项目为牵动,探索一家一户的“小沼气”转变为一县一域的“大燃气”,形成县域有机废物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的“三全”模式。这一模式为全国首创,在实现畜禽粪污能源化的同时,将沼渣变成有机肥撒施到田,将沼液作为肥水浇灌到田的废弃有机物能源化、肥料化,形成绿色种养循环。 随着项目持续推进,按照“站田式”布局,阜南县将在9月底前全面建成8个生物天然气生产站,借助270公里的天然气主干管网,可实现“八站贯通”。届时,每个站日可处理粪污、秸秆、病死动物等有机废弃物480吨,日产沼气15000立方米,提纯生物天然气7200立方米,发电6000度。可解决全县177万头猪当量畜禽粪污、20万吨秸秆以及藤蔓、病死动物、餐厨垃圾等的协同处理,实现县城及全县城乡的燃气供应全覆盖。 “两利用”推动绿色发展 今年的博览会上,我市共组织28家线上企业、24家线下企业参展,集中展现了我市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有着“百亿粮仓”之称的阜阳,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多种路径。全市以产业化、高值化利用为突破口,打造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大市、潜力大市、利用大市。 2021年,我市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849.57万吨,实际可收集量约700.46万吨,综合利用量669.98万吨,占可收集秸秆的95.65%。2021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量达498.07万吨,占利用总量的70%以上,较上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质量明显提升。 “接下来,我市将重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招引项目带动、实施重点工程、完善政策支撑等手段,不断优化‘五化’利用结构,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规范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和规程,使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形成区域化、标准化、高效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