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2022-8-12 10:42| 编辑: 刘黎 | 查看: 10939| 评论: 0|原作者: 李华娟|来自: 阜阳日报

  
  ——读刘敏《草木故乡》
  
    
  心中有爱,草木含情。《草木故乡》延续了刘敏一贯的文风,质朴中见真情。作者笔如画楫,在时光里轻轻漫溯,从前的日子如小润河的水波宁静、舒缓,慢慢延展出皖北小镇的烟火人生:四月里偷豌豆的快活,春节里的唱大戏;奶奶蒸缩了的馍,听不完的故事……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倍感亲切。
  
  刘敏出生在阜南焦陂古镇,耳濡目染着焦陂的美酒文化,浸润着小润河的文风雅韵,沉淀在骨子里的那份古典与浪漫似清泉般涌入笔端。纯朴的民风、古镇的风韵、似水的光阴,都在这股清泉里化为诗意的文字。
  
  或许每个亲近故乡的人,都会得到生活的格外青睐,“农村生活的经历,磨砺了我的筋骨,强健了我的体魄,丰富了我的情感,让我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刘敏感恩生活的丰厚馈赠,将这份人生经历化为一行行虔诚的文字,向故乡的一草一木致敬。
  
  乡愁、乡情,是初心依旧,亦是家国情怀。读《草木故乡》,感受那淡淡的乡愁,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身在他乡的游子饱含家国情怀的吟唱。
  
  刘敏对故乡的记忆可以浓缩为一个字“变”:人们走出了村庄,故乡改变了模样。
  
  “村庄越来越陌生,再也不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子了!”隔着悠长的时光,这深沉的感喟竟与百年前鲁迅的“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记得的故乡”如此相似。
  
  就连“我熟悉的那些面孔,喊我乳名的那些长辈们都不会再遇到了。”(《远去的村庄》)
  
  作者怅然若失于时光流转、人世变迁,自觉引发出对农村现状的深切关注与思考。时光渐远,村庄模糊了,熟悉的人和事远去了。一个旧时代的远去,不正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吗?
  
  她不再沉湎于过去生活的回忆,而是将笔触转向了对美好现实的祝福与希翼:“村前的池塘尚在,小河尚在,田间的油菜小麦尚在……”“鳞次栉比的楼房、别墅代替了从前的茅草房,砖瓦房……”“一排排漂亮的三层小洋楼,一个个装修得华丽、美观、时尚。”(《草木故乡》)
  
  这洋溢着现代气息的乡村,完全和鲁迅笔下那个萧索荒凉的“故乡”鲜明地区别开来。
  
  刘敏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经历了祖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活与城市有了联系,人们纷纷进城打工,甚至在城里安了家,故乡则成了老家。
  
  关注当下是一个作家的良心和责任。
  
  刘敏在讴歌美好现实的同时,不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被人遗忘的角落——农村留守老人。
  
  在小说《老家》和《守望者》中,作者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大量篇幅呈现农村老人的生活。独自留守老家的陈兰英、刘守望等一个个见证家乡变迁的人物形象渐渐老去,成为现代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乡村城市化”的发展让“回家的路”越走越宽阔,“常回家看看”不再是一句空谈。随着乡村经济的振兴,“走出去的人们一个个又都回来了……”(《陌上花开,缓缓归矣》)
  
  《草木故乡》还原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再现了一代人的农村生活经历。刘敏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崇高敬意,肩负起一份责任与使命,自觉践行着一个游子对古镇文化精髓的传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