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芝向记者讲述32封信件的故事 颍上县新集镇“乡村教育博物馆”创办人陈献芝,最近在爷爷遗物中翻出了不少新“宝贝”——32封爷爷生前收到的学生信件。这些信件写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之间,时间跨越多年。近日,陈献芝将这批珍贵的信件整理后,存放到了馆里展出。陈献芝说:“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这也算是对爷爷最好的缅怀。” 写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 今年夏天,陈献芝在爷爷陈国振故居处开辟了一间用于陈列爷爷生平的“乡村教育博物馆”(本报6月21日曾报道过)。已经去世多年的陈国振自1956年起,便在新集镇初级中学(现新集镇中心学校前身)任教,扎根乡村教育半个多世纪。此后,他的儿子、女儿、儿媳、外孙女等都成为乡村教师,可谓“教师之家”。 为了缅怀爷爷,同时向当地青少年展示爷爷等教师在艰苦年代为乡村教育奋斗的历史,陈献芝将爷爷生前遗物整理出来,在“乡村教育博物馆”陈列展览,包括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教材、试卷、作业本、高考准考证及各种教具等,共计300余件。 不久前,陈献芝在收拾房间时,又意外发现了一堆被遗忘的珍贵物品——信件,一共有32封,分别写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之间。 “这些都是在我的箱子里发现的。”陈献芝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喜欢集邮,把爷爷收到的信件上的邮票全撕下来收藏,而信件则被他放到了箱子里,时间一长就忘了。 字里行间,都是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9月7日,记者在“乡村教育博物馆”看到了这些信件。其中最早的一封写于1959年8月5日,写信者名叫沈瑞珍。 “敬爱的陈老师:泰山之重,但轻于师生之情;父母恩情之深,但浅于师生之恩……现在我虽然离开了您,但我们的师生友谊永远不会改变。您永远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我愿永远受您的教导……” 玻璃展柜里的信件纸张已经泛黄,笔迹也模糊不清,但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这位学生对陈国振老师的敬仰之情。 由于空间有限,在展柜里仅仅展出了12封信件。每封信都被陈献芝拓展平整,钉于墙上。这些信件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甚至部分信件用的还是繁体字,陈献芝都将内容细心地“翻译”出来,打印在白纸上,张贴于每封信件的下方。 陈献芝说,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所有的老师致敬。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