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聚指成拳”,向“集团军”转变

2022-12-23 10:21|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150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在颍泉区行流镇李集村村头,有一个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大院,院里是一排高大的仓库。这是李集村草莓交易市场,也是我市首座村级草莓交易市场。目前,依托草莓种植,李集村在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寒冷天气中的红火草莓仓库
  
  昨日,村民范保银将满载草莓的电动三轮车骑到李集村草莓交易市场。这是他当天拉的第二车草莓,每车有400余斤。范保银是儿子范群山的专职“运输员”,范群山是村里的草莓种植大户,今年种植了近40亩草莓。不久前村草莓交易市场正式启用后,范群山家的草莓交易也随之快捷了许多。“只要拉过来就成,统一结算,方便多了!”范保银乐呵呵地说。
  
  记者刚走近仓库,一股草莓特有的酸甜香味扑鼻而来。仓库共有4间,其中一间专门用于称重。仓库的称重管理员范志超仔细盯着电子秤上闪动的数字,一一记录在小本子上,同时根据草莓筐上的标记,记录下每批草莓种植户的姓名。按照管理流程,市场每周会根据行情统计大家的草莓市值,分别将钱转入各个种植户的账上。
  
  另外3间仓库是草莓分拣室,20余位工人正在忙碌着,一颗颗草莓被包装在长方形、菱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盒内,打包封好,等待运输车辆前来拉走。
  
  让种植户“聚指成拳”
  
  这是我市首座村级草莓交易市场。之所以建草莓交易市场,就是要将种植户们“聚指成拳”,更好地发展。
  
  李集村党总支书记田梅告诉记者,草莓种植在当地已经有20余年历史,但多年来一直是“零敲碎打”,没形成产业。“以往,每到草莓上市季节,种植户都是拉上三轮摆到村头国道边,向来往路人售卖。有人也试图联系外地商户来村收购,因为各自为战,往往会被压价。”
  
  随着阜阳市纪委监委驻行流镇李集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进驻,这一问题逐渐得到扭转。“通过多次考察调研,并会同市农科院制定草莓产业发展规划,我们最终作出了建设村草莓交易市场的决定。”市纪委监委驻李集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陶春之说,李集村建成草莓交易市场,彻底改变了多年来种植户们草莓种植和销售“小、散、乱”的状况。
  
  鼓足村民草莓种植信心
  
  今年11月14日,李集村草莓交易市场正式启用。市场占地4000余平方米,其中4座冷库占地1000余平方米,冬季暂时不需要冷库储存时,这4座冷库被用作分拣包装车间。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李集村人,38岁的张无敌今年却是首次种植草莓。初中毕业后,张无敌便外出务工。去年底,听家人说村里大力扶植草莓产业,他便辞去工作返回家乡创业。向村里的种植大户和市里来的农业专家请教,加上村里在建的草莓交易市场,让张无敌鼓起了投身草莓行业的信心。
  
  根据“党建引领信用”政策,张无敌从颍泉农商行贷款5万元,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凑了20余万元,流转了12亩地搞起了5座草莓大棚,种起了“天仙醉”草莓。最近收获季节,他的大棚每天都能采摘700多斤草莓。
  
  “交易市场的启用,对我投身草莓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张无敌说,每天将草莓送往市场,由市场统一称重,外地车辆每天前来收货,货款每周一结,“虽然今年刚投身草莓行业,我却从未担心过滞销的问题。”
  

  从“游击队”向“集团军”转变
  
  陶春之告诉记者,目前,草莓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今年,李集村草莓种植面积由往年的1500亩增加到了2600亩,年产草莓约7500吨,产值逾亿元。
  
  为此,工作队多次联系市、区农业专家到村采取召开座谈会、深入田间地头为草莓“把脉”等方式,向草莓种植户传授科学种植育苗知识,先后对接市、区农业农村局协调李集草莓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注册事宜,提升李集草莓品牌价值、市场影响力。这座草莓交易市场,每天都有外地车辆前来收购草莓,日运输量达到1万余斤。
  
  今年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村草莓交易市场委托第三方经营交易,村集体按照投资金额收取一定交易费用,在有效盘活冷库的基础上增加了村集体收益。陶春之估算,草莓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带动70余人灵活就业。
  
  “村集体打造草莓交易市场,这在我市还是第一次。”阜阳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闫晓伟说,李集村草莓交易市场的投入使用,对当地的草莓产业加强凝聚力、做大做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种植户们也由此开始从“多、小、散”的“游击队”式经营,开始向“集团军”转变,对解决当地农户草莓销售问题、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