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云和他的“泥叫吹儿” 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在太和县蔡庙镇大宋村,有一种以黄泥为原料烧制成的玩具,能吹出悠扬的乐曲,这就是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宋泥塑,俗称“泥叫吹儿”。 曾经,在大宋村,几乎人人都会做“泥叫吹儿”。如今,83岁的村民宋庆云是这种古老手工技艺的唯一非遗传承人。昨日,记者走进大宋村,倾听宋庆云和大宋泥塑的故事。 流传三百年的民间技艺 昨日,记者来到太和县蔡庙镇大宋村宋庆云老人家中。在一间略显阴暗的小平房内,20多个大小不一的“泥叫吹儿”被老人擦得干干净净,有序地摆放在八仙桌上,犹如一排排列队接受检阅的士兵。 “大宋泥塑主要分布在蔡庙镇大宋村及周边地区,因而得名。”宋庆云说,据记载,大宋泥塑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传说,最早时,大宋村人在逃荒中琢磨并做出了各种小动物造型的“泥叫吹儿”,吹出不同的声音,吸引人们注意,后售卖以养家糊口。 在宋庆云展示的家谱中,做“泥叫吹儿”最早的是生于1728年的宋志杰,到宋庆云这一辈已传承了八代。 宋庆云说,他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挖黄泥,学捏“泥叫吹儿”。刚开始,他捏得奇形怪状,有的还吹不响。后来,随着手法逐渐娴熟,他捏得越来越好,“心里想个啥,就能捏出啥”。 “简单来说,‘泥叫吹儿’是一种泥土烧制的陶瓷哨子。”宋庆云说,做“泥叫吹儿”,必须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黄泥,加水进行捶打,捏出各种造型,再烧制上色。以前,“泥叫吹儿”的造型主要有鸟、鸡、青蛙、猴子等。 “大宋泥塑最大的特色是可以吹出不同的声音,以单孔为主,还可以做出双孔和三孔的。”宋庆云随手拿起一个“小燕子”,伴随着手指灵活舞动,悠扬的曲调随之响起。 “玩了一辈子泥巴,现在被政府认可了,我感到很骄傲!”两年前,宋庆云被评为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让他激动了好一阵子。 曾经村里家家会做 宋庆云说,解放后,大宋村100多户人家都会做泥塑,并带动方圆几十里的农户做。上世纪80年代之前,村里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会捏“泥叫吹儿”,让村民多了一项收入。有一年,村民甚至用捏“泥叫吹儿”的收入为生产队买了4头耕牛。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塑料产品的兴起,“泥叫吹儿”逐渐淡出儿童玩具市场,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记者在宋庆云制作“泥叫吹儿”房间的一角,看到有两台已经变了颜色的木箱。“这是父亲当年留下来的,叫‘花拉担子’。”宋庆云记得,小时候,父亲常用扁担挑着这个担子,装满“泥叫吹儿”和针头线脑,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叫卖。后来,他接过父亲的担子,带着自己制作的“泥叫吹儿”到集市上叫卖。 如今,耄耋之年的宋庆云已经不再挑担,只是在身体允许时带着一部分自己做的“泥叫吹儿”到集上摆摊去卖,不收现金,顾客扫描子女给他弄好的收款码收钱,一个售价十几块钱。 老手艺面临失传 宋庆云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琢磨。 宋庆云爱听戏,渐渐将戏曲、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都做成“泥叫吹儿”,如穆桂英、孙悟空等,让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宋庆云说,从挖泥、和泥、捏制,到烧制、上彩,一个完整的“泥叫吹儿”做好,往往得五六个小时,费力费时。同时,现在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也不缺少各种新奇的玩具,曾经伴随一代代孩子成长的“泥叫吹儿”,也渐渐没了市场。 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他的五个子女都外出务工,没人跟他学做“泥叫吹儿”。传了八代的手艺,到自己这一辈面临中断。 宋庆云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村包括他在内,会做“泥叫吹儿”的仅有几个人,继续制作、钻研的就剩他一个人了。“不知道再过一些年,年轻人还会不会记得这个玩意?”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葛庭友说,大宋泥塑具有较高文化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目前,“泥叫吹儿”的玩具功能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购买者多是作为物件摆设、手工艺品来观赏、收藏。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