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墓碑描红、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英雄故事 牛永珍老人讲述老伴武贺才的革命故事 志愿者为墓碑描红 昨日9时许,颍东区口孜镇花园居委会来了一群身穿红马甲的人,他们是阜阳“壹家人党旗飘飘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在清明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马振阳等志愿者为革命英雄武贺才墓碑描红、重温入党誓词,向这位老兵致以崇高敬意。 志愿者为革命英雄墓碑描红 这是一座看似普通的墓,武君伟过世已经42年的爷爷、革命军人武贺才长眠于此。由于风吹雨淋,墓碑上的字迹有些斑驳。 今年3月初,阜阳“壹家人党旗飘飘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马振阳得知武贺才的墓碑字迹有些模糊,与武君伟商量后,决定通过为墓碑描红的方式,向这位革命前辈致以崇高敬意。 昨日上午,马振阳等志愿者带着毛笔、油漆来到武贺才墓碑前,将模糊的墓碑字迹一笔一划细细描绘。不多时,由黑、金、红、白等底色衬托的“革命军人武贺才同志之墓”几个大字,庄严而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志愿者们低头默哀,重温入党誓词,向革命英雄致以深切缅怀。 武贺才1921年7月出生,1939年4月参加革命,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团部管理员等职,与战友一起消灭过日本侵略军铃木中队,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和解放舟山岛战役,先后五次负伤、四次荣立战功。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他头部中弹,额骨轻度骨折,弹片残存头部,终生未取出。 1951年,武贺才被所在军司令部政治部评为战斗模范。1952年,他因身体残疾退伍返乡,多次当选县、乡人大代表,全省军烈大会代表。1981年7月27日,他因头部伤口复发治疗无效去世。2005年10月,武贺才被市民政局评定为“因公牺牲”。 纪念馆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0年出生的武君伟,从小就听父辈们说爷爷的革命故事。2008年,武君伟从部队退伍后,通过走访爷爷生前所在部队、战友以及到武装部门查阅资料,结合长辈们的讲述,渐渐梳理出了爷爷的革命历程。 2010年,武君伟将爷爷的遗物搜集整理,在自家饭店的二楼开了纪念馆,并对外界开放。2011年10月,经批准,颍东区口孜镇党委、政府为武贺才的坟墓立碑,以示纪念。 2021年下半年,武君伟收到由阜阳市关工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共青团阜阳市委联合颁发的“阜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匾。 为了更好地宣传武贺才的革命故事,这个纪念馆于今年3月份正式搬到了镇关工委办公场所。武贺才生前获得的各种荣誉勋章,以及许世友将军赠送的抗战大刀,也陈列在新纪念馆里,供群众瞻仰。 英雄故事铭记于心,革命精神永远传承 “每年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想起他。”93岁的牛永珍擦拭着丈夫的遗照,向来访的志愿者们讲起武贺才生前往事。 1952年,怀着对战斗英雄的崇拜,21岁的牛永珍嫁给了武贺才。在听丈夫回忆革命战争往事时,两次战斗最让牛永珍感到惊心动魄。 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武贺才带领几位战友,趁黑摸入鬼子的据点,敌人正呼呼大睡。武贺才等人手持大刀,连续干掉了十多名鬼子。 还有一次,发生在淮海战役中。武贺才奉命化妆侦查,不慎被敌人抓获,被打得人事不省依旧不松口,敌人这才相信他是“无辜”的,最终被附近群众搭救返回了部队。 在口孜镇,英雄武贺才的故事人尽皆知。2011年立碑后,口孜镇团委、关工委等每年都组织中小学生到武贺才墓前扫墓。2014年,武贺才的事迹被编入口孜镇乡土教材,向全镇中小学生推荐阅读。 “英雄的故事我们铭记于心,革命的精神我们将永远传承。”马振阳说,作为党员志愿者,他们将会继续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先烈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